沒辦法,袁紹自己還頗為矛盾,他也知道,自己最好讓機動力強的騎兵掩護大軍,找到關羽主力拖住,然後趁機派出精銳騎兵前往主戰場。
或者,袁紹都沒想過的,憑借自己手下的眾將斬殺關羽,大破劉備偏師。
這也算是和劉備軍多次作戰之後,得到的一些經驗,規模達到他大軍數量一半的劉備軍不是他能夠吃下來的。
而他如今五萬人,留下一萬鎮守後方,剩下四萬人可是很難吃掉關羽統領的兩萬人馬。
可是,自己這一次手下精銳儘出,對手不過是關羽一人而已,怎麼說也該取勝吧?
在這種糾結的心態下,袁紹最終還是決定,大軍集結一處。如果取勝就派一支部隊支援前線,如果不勝不敗,或者戰敗了,就放棄這個計劃。
在這種思路下,袁紹軍自然是根本就走不動路。他們隻能是在白馬周圍擺開陣勢,等關羽上門。
他們自然也不會等很久,關羽發現袁紹軍沒有突然派出一股部隊進攻周圍城池或者支援呂布之後,自然是率領大軍來到了戰場上,要和袁紹再分一次勝負。
這一戰,除了被安排守衛白馬的守軍之外,文醜、高覽、張合、?義、華雄和公孫瓚等將全部被袁紹安排到了戰場上,堪稱是袁紹能排出來的最強陣容。
在白馬這片寬闊的平原上,袁紹把自己的兵馬完全展開,確實頗有氣象。
其中華雄和公孫瓚的騎兵被分彆放在左翼和右翼大軍的後方,隨時準備策應支援。因為在多次騎兵交鋒之中,袁紹看清楚了一件事,那就是劉備軍的騎兵,憑借他手下的騎兵,那是肯定打不過的。
所以,必須要把騎兵掩護起來,等到關鍵時刻再發揮作用。這就頗有藍星華夏,大明和大宋,把少量的騎兵放在車陣和軍陣正中的意思。要等到對方騎兵戰力消耗的差不多,再讓己方精銳騎兵殺出來擊潰對方。
而且,為了保險起見,袁紹還在大軍的最後方,把?義的大盾兵隊配置在那裡,防止劉備軍騎兵突破防線,保護自己的後路,並且反擊劉備軍騎兵。
而前方袁紹和文醜統領中軍,高覽在左,張合在右,三萬精銳步軍是一字排開,一副要與劉備軍拚和你死我活的架勢。
關羽見到袁紹軍這種架勢,也是頗為撓頭。按理說,這種布陣之下,袁紹軍幾乎沒有進攻能力,劉備軍的士兵步行能力,輜重車輛配置牲畜都要好於袁紹軍。隻要關羽不想打,那就完全可以不打。
但是,顧南行最新組建的一個重裝騎兵營,倒是讓關羽覺得,自己可以試一試一種全新的戰法。
這種戰法就是,關羽率領騎兵正麵突破袁紹軍正麵的本陣,直接迫使袁紹軍陷入混亂,從而擊潰對方全軍。
如果這個做法能夠成功,那也意味著以後,劉備軍在作戰中,又多了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