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一個不同的大明(1 / 2)

麵對朱元璋的反問,李善長心裡的回答是,不夠。

一個王朝的壽命隻有兩百多年,不到三百年,曆來不都是這樣嗎?有變過嗎?大家都是了解曆史的,大家都清楚,當王朝走到了那個時候,推倒重來就是一個很自然的選擇,這是曆史告訴我等的天道。

可現在你突然跳了出來,提出來要變,這顯然就是你的問題了。

李善長在心中搖頭,你這個人的野心實在是難以抑製,想讓朱家天下傳承萬世,這種事可能嗎?哪一個皇帝想做這種事,結果都會非常難看,你不知道嗎?最關鍵的是,你這樣折騰,要是出了亂子,最後也來個二世而亡,我們這些人怎麼辦?造反,還是跟著陪葬?

如果朱雄英知道了李善長的這一想法,肯定會十分鄭重向他豎起一個大拇指,因為這老頭子的想法完全沒有錯。按照原本曆史的走向來說,大明實際上的確達成了“二世”而亡的成就,而且原因也如他想的一樣,達成這一成就的根源就在於改變,不過大明到了“二世”的改變是開曆史倒車而已。

比較遺憾的一點就在於,他們並不知道哪種改變是前進,哪種改變是倒退。

大殿裡,和李善長擁有同樣想法的人其實很多。而且作為開國功臣,李善長深深地明白,攪動天下,登頂至尊這種事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什麼彌勒轉世,沒有什麼明王降臨,更沒有什麼真武大帝顯聖。

皇權的神聖性,在他的眼裡就和一個冒煙的響屁差不多。要知道,他可是親眼見證著眼前的這個人一步步走上那至尊之位的,而且他比那些在魚肚子裡塞紙條,學狐狸叫,埋石頭雕像的人更知道皇權的本質。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看不起朱元璋,或不認可朱元璋。如果真的如此,他當年也不會為這個泥腿子皇帝效力了。他隻是太清楚這個世道運作的邏輯了,他也深深地認可這份邏輯,但他不知道,這份邏輯是被曆史局限這道巨大枷鎖所框定的。

於是他和很多飽讀詩書的人一樣,對兩百年國祚這樣的事產生了一種類似道一般的認可,既然是道,那就要遵守,隨意的亂改,隻會帶來如秦亡隋滅一樣的結局。

天可憐見的,咱老李家的富貴榮華可還沒享受幾代了。

沉默了片刻,李善長最終隻回答了一句,“臣不知道。”

朱元璋很想給這老東西一個爆栗。

這樣的回答,顯然就是不讚同的意思了。朱元璋的眼裡閃過了殺意,但終究他還是忍住了。他能理解這個老家夥,因為當初他在聽到這些改革措施時,也是不讚同的。

“為什麼最後自己同意了呢?”他下意識地去回想那時自己的狀態。

大明兩百多年的國祚,夠不夠,夠。自己這個皇帝當的穩不穩,穩。最大的問題也就是好大兒的短命,外加最後繼位的孫子是個傻缺,可這兩個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所以還有什麼要改的嗎?有必要去改嗎?…。。

朱元璋問過自己,大明那淒慘的結局,華夏文明那被踐踏的未來,真的需要自己來背嗎?哪朝哪代的覆滅不經曆這些,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至於那巨大到能壓垮泰山的曆史責任,是一個皇帝需要去考慮的事嗎?

那混小子說過很多次,皇帝這種生物是極度自私的,皇帝行事的一切出發點隻有一個,坐穩皇權。

朱元璋不喜歡這個說法,這會顯得他很沒有格局,很小氣,但他在心裡對這個說法卻是無比的認同。

當了皇帝之後,他便知道了。大部分皇帝的區彆其實沒有那麼大,真正被曆史記大書特書的也就那麼幾個,他們有些胸懷大誌,想要做出一番成績,讓後人敬仰。有些知道穩住皇位的深層道理是讓百姓有口飯吃,所以會善待天下。而有些皇帝則自以為是的認為,穩住皇位的最好方法就是高壓統治。

當然有些皇帝並不知道穩住皇位該做什麼,他們真的認為皇權的神聖性是不可侵犯的,是與生俱來的。對於這種皇帝,朱元璋是極度嗤之以鼻的。

總之,他已經認識到了,皇帝本質上是不需要去考慮曆史責任的,更不需要真心地去考慮普通百姓的死活,至於未來的發展,那是什麼?坐穩當下,就已經足夠了。

而且用那混小子的話來說,自己這個皇帝已經做得夠好了,放在所有的封建帝王當中裡是絕對能排進前五去的,就這樣的成就,還需要折騰什麼呢?

朱元璋很清楚,自己不是那混小子嘴裡,總是時不時會提到的那位教書先生。

他更清楚自己不是什麼糞土萬戶侯的同學少年,也沒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氣與能力。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這才是自己最熟悉的世道法則。

可最終他還是發現,自己選擇了站在了大孫的那一邊,因為他意識到了,這個小屁孩想要去試一試日月換新天。大膽,狂妄!

可能怎麼辦呢?到了最後,朱元璋隻剩下了無奈。他知道,除非自己決定把這個小子排擠出整個大明傳承之外去,不,應該是把這個不屬於這個時代的小子,從這個時代中抹去,否則這個孩子一定會去嘗試。

舍得嗎?朱元璋搖頭。

於是無奈之後,便是豁達。與其讓這混小子最後一個人孤軍奮戰,還不如自己這個當爺爺的站出來先開一條路,哪怕是條血路。

想到這,朱元璋轉過了頭,嚴肅地目光掃過了大殿裡的所有人,不出意外地,他在這些人的眼中看見了和李善長一樣的懷疑和困惑。

超越時代這四個字有多困難,他再一次直觀地體會到了。

“你們都是咱的家人,所謂家人,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朱元璋微不可查地歎了口氣,走到玉階前,隨意地坐了下來,“咱這次隻叫你們這些人來,便就是因為這層身份,因為你們是家人。”…。。

眾人相互看了看,一時間也不知道該做出怎樣的回應。

“咱聽說,李世民的子孫們,每一個都無比向往成為他那樣的偉大皇帝。”朱元璋笑了笑,“當然,有時候向往過頭了,把玄武門這件事也向往了進去。”

這笑話有點過了,在場的人沒人敢笑。

“李世民是大唐的精神圖騰,大唐的子孫們,哪怕到了最危難的時候,也在從這位皇帝的身上去找尋力量。”朱元璋望著眾人,“不可忽略的事實是,一個王朝的開國之君,會深深的影響後世的繼任者,更會深深地影響著這個國家未來的走向。”

說到這,朱元璋下意識地看了朱棣一眼。

說到底,他終究還是對原本時空老四懷揣了一抹感激,大明這個王朝的最終性格,因為這個逆子才有效的保留了下來,沒有變成趙家兄弟的那番模樣,把一個王朝的德行變得軟弱無力。

想到這,他又有些不忍心去跟著自己大孫一起騙這個傻兒子。

可為了大明未來的穩定,他終究按住了這份不忍。這也是為什麼他到當下,都沒有將小冰期的問題挑明的原因。先彆說這些人會不會信,關鍵在於,小冰期對大明以後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下說出來後,肯定會讓這臭小子意識到,大孫專門給他說的那個未來有問題。

以後找個彆的契機再說吧。

於是朱元璋決定,換一個角度來闡述大明未來要麵對的危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