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李善長之外,在場的其他人都沒有意識到朱元璋的這種教育改革意味著什麼。皇子皇孫們對此就更不感興趣了,特彆是朱允炆,他不是不感興趣,他是打心底裡的不讚同。
大多數皇子皇孫們不感興趣是因為他們不想上課,隻想玩。朱允炆不讚同的根源在於,他意識到這這樣的改變會影響到現在的自己。
他本能地去想,自己才剛剛拜了幾位大儒為師,就出來了一個什麼小學,中學,大學。這些老師會去哪個階段任教呢?我到底算拜師成功了沒有呢?皇爺爺真是會亂來。
“父皇,軍功,政務,文化兒臣都明白,這技藝是什麼?”
朱元璋看向了提出這個問題的老五,本來鋒利的目光也瞬間柔和了許多。
都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他想著,老五明顯就和自己那幾個滿腦子打打殺殺的兒子不同,說起來這孩子反而和老大有些像,沉穩,懂事。
再聯想到這個孩子在曆史上留下的成就,朱元璋心中對他便是更加滿意了。
“大家現在對報紙都很熟悉了吧。”朱元璋問道。
眾人點頭。
“能快速將報紙生產出來的技術,就是所謂技藝的範疇。”朱元璋解釋道,“發明了那台機器的人,當下已經得到了《明報》百分之十的收益分成,這份分成他能永遠的傳下去,隻要大明還在,《明報》還在,而且有收益,他的後世子孫就能永遠得到這份分成。”
所有人都驚住了,報紙這東西絕對是一本萬利,而且細水長流。要不是民間禁報,現在各個地方恐怕早就已經出現各種各樣花裡胡哨的地方報紙了。
事實上,已經有了類似傳單的東西存在了,上麵也會印刷一些地方趣聞,但比起《明報》來,那玩意兒沒有任何的權威性,要知道,報紙可是會第一時間刊登朝堂動向的,這種優勢任何地方傳單都比不了。
不過更讓眾人感到意外的是,印刷報紙居然還需要某種機器,在場的所有人可沒有誰去過那個明宣部,自然不明白那台機器代表著什麼,意味著什麼。
不過聰明一點的人也很快反應了過來,這台機器對印刷這件事,帶來的變化,恐怕就是報紙數量的大規模提升,顯然,這種提升光靠堆砌人力是不夠的。
“大明的當下,有很多事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比如糧食產量能不能再翻一倍,鐵器的質量能不能再加強一些,織布的速度又能不能再提高。”朱元璋不免一歎,他歎以前的自己認為這些東西的生產其實已經達到了極限。“總之,隻要能促進我大明的人口,物質,還有文化大發展的技術,都會被列入此類技藝的範疇。”
老五朱橚思考了起來。
“你們這些人,有吃有喝,不用為生活發愁,除了吃喝玩樂,虛度年華之外,是不是應該去思考一些更深奧的東西。”朱元璋看著自己的兒孫們,“你們應該去想一想,為什麼鳥兒能飛,人卻不能飛。去想一想,祖衝之算的那個數到了第七位之後的第八位是什麼。去想一想大炮怎麼樣才能打得更遠,火銃怎麼樣才能打得更準!”…。。
大部分朱家的子孫的確開始在認真思考了,思考自己的這個老爹是不是已經喝醉了?
“如果你們想不到這些,就去想想文化上的事。”朱元璋繼續說道,“舉個例子,咱是打算讓孔家以後吃版權過日子的,畢竟《論語》什麼的的確是他們孔家的東西,所以每賣出去一本《論語》,他們家就要分成。另一個例子便是《三國演義》,以後出成了書,作為作者的羅貫中是要抽成的,隻要這本書還在賣,他們羅家就能永遠抽成。”
眾人又是一驚,他們沒想到一部話本小說居然都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賺錢,而且能賺幾代人!
“很吃驚嗎?這就是以後的大明。”朱元璋很是得意地說道,“你們要是弄不明白那些更深奧的東西,那你們就去寫書,去給咱的大明文治添磚加瓦,去探索文明的深度,學術的深度。隻要有成果,大明都不會辜負你們。”
朱橚明白了,於是最後追問道,“醫學上的技藝也行嗎?”
“行!”朱元璋鄭重地說道,“你們還不知道,醫學院每月都會給咱交上來一份報告,關於他們在用藥治病上的發現和進展。就是現在,他們正在對什麼免疫學進行研究,如果研究成功,便能更好的處理瘟疫,天花等疾病。如果有哪名禦醫能夠配置出有效的新藥方,或找到新方法,那這名禦醫就可以從這種藥方和方法的實施過程中得到分成,這項分成也可以永傳子孫。”
朱橚的心跳瞬間加快了,他打心底裡感到了一種自己過去從未體會過的喜悅,這種喜悅帶來的期待感,帶來的滿足感,還有那迫切無比的躍躍欲試,對他來說都是那麼的陌生。
如果此時他能和朱雄英談談,那他會知道,這種喜悅來源於人生目標被這個世界所認可,來源於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期望。
“陛下,真的能找到應對瘟疫的辦法嗎?”這時,徐達迫切地問道。
軍隊行軍打仗,出現瘟疫是大概率事件,不止是徐達,在場的其他武勳也格外在意。
“目前的進度,咱可以說是非常快的,用不了多久,你們就會得到一份防疫操典。”朱元璋說道,“當然,具體的效果,還需要實戰檢驗,不過這是後話了。”
徐達頗為期待地點了點頭,他知道自己的陛下不會在這種事上托大。
“父皇,兒臣敢問,這些事如何轉化為能傳給子孫的獎勵?”朱棡問道。
“這就是咱接下來要說的重點。”朱元璋抬了抬手。
早就等候在門外的一隊太監,端著一個個精美的小型托盤走進了殿內,接著井然有序地將這些托盤擺放到了每個人的眼前。
托盤上是一張紙,紙上畫著風景,寫著數字,更刻著人像,而這人像便是當今皇帝。
“這是最新的大明寶鈔。”朱元璋說道,“這也是大明未來五十年的內政重心。”…。。
李善長拿起寶鈔,仔細地端詳起來,看了許久,他的大腦裡最終隻出現了四個字,巧奪天工。
其餘的皇子,武勳,國戚也紛紛生出了這樣的想法。
“彆小看這一張紙,它代表著大明的國力,朝廷的信譽,更意味著突破時代枷鎖的機遇。”
李善長皺眉。
“你們很多人都知道,咱馬上要辦一個商品博覽會,你們得到的鋼筆,筆記本這類東西都會出現在博覽會上,還有你們之前看到過,咱用的打字機,也會出現在這次博覽會上。這些產品未來都會涉及到各種產業。”
李善長頓時明白所謂的獎勵是什麼了,這是要把食邑,米祿這些東西,都換成自己手上的這張紙!
“除了這些商品之外,未來還有道路修建,礦場開采,木料砍伐等等。”朱元璋繼續說道,“每一個產業都會相應的出現一個或多個公司。嗯,你們更熟悉的名字叫商號或作坊。每個商號,作坊都會有相應的分成和股份的認證,而這些東西就是咱要給你們的獎勵。”
朱元璋頓了頓,“舉個例子,如果太醫院的禦醫找到了一種新的,能對付寒熱病的藥物,那咱就會專門成立一個作坊去製作這種藥,這位禦醫也能獲得這個作坊的相應股份,他每年便可按照這個股份得到收益。”
這下所有人都明白了這份獎勵的含義,說白了,隻要做出貢獻,就可以獲得讓自己子孫永遠富貴下去的一份認證。
“具體到你們這些皇子皇孫,說白了,就是未來咱給你們的俸祿,不再是每年多少石糧食,你們的俸祿將會由多個收益渠道組成,而且將會由實物發放,逐漸過渡到完全以大明寶鈔的形式發放。”
這一決定,無疑讓一眾皇子皇孫們都感到了難受。
“父皇,兒臣認為此法甚好!”朱棣站了起來,“兒臣還覺得,我大明當下給藩王的米祿太多了,應該酌情減半,減少朝廷的負擔。兒臣知道,父皇一直想給百官增加俸祿,此事應該由兒臣等人為父皇分憂。”
朱樉和朱棡此時看著老四的眼裡已經冒出了殺氣,二人不約而同地在心裡吼道,朱老四,你要乾什麼!
“哈哈哈哈,老四,你是識大體的!”朱元璋格外讚許地說道,“減半就算了,減四成吧。這樣也好給你們這些整天隻知道遊手好閒的人一點去創造的動力。”
朱棣看也不看自己的其他兄弟,拱手行禮後,便坐了下來,繼續泰然自若地品起酒來。
“你們彆覺得自己受了什麼大委屈。”朱元璋嚴正地看向了老二和老三,“咱告訴你們,未來的大明,會是一條吸納世界財富的巨龍,不僅我們大明內部有數不清的收益會進你們的腰包,海外更有無限的資源和財富源源不斷地流進到我大明的國土之上。你們要把眼界放長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