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第二百二十七章(2 / 2)

這些汁液該如何處理呢?

黎錦也覺得有些煩惱。一時想不出來主意的她,隻能先放著不管了。

等待白蘿卜片被醃製入味的這一期間,黎錦動手繼續製作著新的東西。

她把剛買來不久的細辣椒粉放置在大碗裡,加入少許的鹽醋之後待用。

先將一口空鍋洗淨,之後進行持續加熱。

等到鍋裡被燒到幾乎冒煙的時候,黎錦再往裡倒入大量食用油繼續加熱。

在食用油的選擇上,雖然黎錦一向更偏好葵花籽油,但實際上,製作這種輔料時,用菜籽油也很不錯。

葵花籽油做出來的,更接近於“堅果的香氣”;而菜籽油做出來的,則更符合“辣椒本身自帶的香氣”,能提升辣椒本身的風味。

製作的時候,根據個人愛好取舍選擇食用油即可,並無一定的規定。

當鍋裡的油燒得很熱的時候,果斷端起來將其潑在細辣椒粉上,這就是“油潑辣子”了。

但要注意,雖然熱油可以讓辣椒粉熟得更透,但熱到一定程度,辣椒粉就會瞬間被炸黑,這道“油潑辣子”也就宣告失敗了。

所以,要用熱油,但不能用極熱的油。

究竟什麼溫度的油才是最合適的?這也需要經驗與感覺的輔助。

熱油潑下的瞬間,細辣椒粉頓時被它的熱度衝擊得翻滾起來。

用大夏最近流行的語言說,看熱油潑辣椒粉末的過程,就是十分“解壓”的。

所謂的“解壓”,就是“緩解壓力”的意思。

因為在熱油的溫度下,辣椒粉末是被炸熟的。

所以,熱油潑下時,辣椒粉看起來會上下翻滾、泡泡翻湧。

這生動的一幕,令人甚至有種“心花怒放”的奇妙感覺。

在油潑辣子中事先放入鹽,是為了調味,以及適當防止黴變。

而在辣椒粉中放入醋,則據說可以使得辣味更柔和、香味更濃烈。

不過,黎錦並沒有發現,加入醋之後,有什麼對辣味與香味的明顯提升效果。

但這不意味著放醋沒有意義。

黎錦同時也發現,加醋之後,辣椒粉末變得更不容易炸糊了。

所以,製作“油潑辣子”的時候,黎錦都會習慣性放進去一些醋潤濕辣椒粉末。

潑好“油潑辣子”之後,黎錦又把剛才醃製的白蘿卜片給撈了出來。

第一次醃製的時候,黎錦放入的糖醋鹽調料量並不是很大,白蘿卜片的鹹度也不高。

所以,黎錦又在這時,重新加入了適量的糖醋鹽這幾種調料。

然後,黎錦先把那些白蘿卜片放置到一邊待用了。

黎錦一度想把“油潑辣子”直接混合到糖醋蘿卜片之中,變成糖醋中帶有辣味的白蘿卜片。

但她轉念一想,考慮到有些人可能不喜歡吃辣,所以就停手了。

辣味這種味道,還是讓食客自己調配比較好吧?

黎錦打算把“油潑辣子”作為燉排骨與糖醋蘿卜片的可選配料。

此外,黎錦覺得,作為搭配排骨飯套餐的其他配料、必不可少的東西,自然是俗名“香菜”的“芫荽”了。

在黎錦睡覺的時候,伶俐的阿誠連香菜也買了三斤過來。

這時正好是處理它們的時間。

阿誠隻是用清水適當清洗了香菜的莖葉,便撈出來放在一旁備用。

清洗之後,隻有大約一斤多香菜被挑選了出來,進行下一步處理。

香菜根很難洗,所以黎錦和阿誠便把香菜根直接切掉。

而那剩下的、兩斤左右的香菜,黎錦覺得還是先放在一邊不管為好。

這是因為,香菜被切碎之後,很容易枯萎甚至腐爛,所以必須現切現吃。

如果將香菜提前清洗完畢的話,等切好的香菜末用完之後,再切也來得及。

香菜切起來是很快的。

比較早就去清洗香菜,還有一個好處。清洗過的香菜,接受到清水的滋潤之後,比較不容易枯萎。

賣香菜或是其他蔬菜、比如芹菜的人,喜歡在賣菜的過程中,用清水淋在菜葉上,這個動作又稱“撣水”就是這個道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