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全本免費閱讀
聽著李工匠提出的問題,呂祥思索之後,想到了另一組工匠正在研究的活字印刷,說道:
“那你們有沒有想過,暫時把刻錯的字從蠟版上剜出來,澆鑄出鉛版以後,再用活字補上去。”
“就像小版組成大版一樣,把這個空缺的錯字,當成一個更小的版,最後組合成完整的版印刷。”
這是他從大版分成小版想到的,如果把小版分成更小的版,那就是一個個活字。可以說分版這個技術,已經向活字靠近。
隻是活字印刷這種辦法,他早就有過研究,知道其中優缺點。
優點暫且不說,活字印刷最大的缺點就是,需要一個個檢字、然後進行排版。
這種檢字排版,不識字的工匠是沒辦法做的。不像雕刻工人,對著寫好的字雕刻就行了。
所以活字印刷,暫時無法采用。隻有等印刷行業發展起來,提高待遇之後,有很多識字的人願意當檢字工和排版工,才能推廣采用。
現在的補字,同樣需要有識字的人檢字,然後補充上去。隻是需要的人很少,一兩個識字的人就能負責起來。
實在不行,還能讓雕刻工人專門把缺失的字雕刻出來,澆鑄出鉛字補上。
所以呂祥認為,這種補字方法很實用,能夠降低成本。
在他思索這些的時候,李工匠琢磨著呂祥說的辦法,慢慢也想明白了。
這可解決了他們雕刻工的一個大難題,激動得他直拍大腿,對呂祥大加誇讚:
“呂工真是天才,難怪陛下讓你當所長!”
“有了這個辦法,就不用幾個人同時雕一種蠟版了。”
“大夥兒一人雕一個,活就輕鬆多了!”
對呂祥連連誇讚,認為他解決了一個大難題,減輕了雕刻工人的負擔。
王承恩和錢謙益此時正好過來,聽到呂祥又解決了一個問題,降低了成本不說,還讓工人的負擔減輕、效率也提高了。錢謙益好奇之下,詢問其中細節。
對這樣的大官,文思院的官員是不敢怠慢的。再加上錢謙益是奉皇帝的命令前來考察,一些保密的地方,同樣對他公開。
不過因為皇帝定下的章程,王承恩和錢謙益沒有讓工匠迎接、也沒有沒有擾亂生產。就連呂祥,都因為還在思索問題,對他們沒有理會。接待考察的事情,由工部官員主管。
錢謙益對於這些,心中頗有些不快。但是聽到呂祥從窗欞上領悟到大版分小版之法後,卻頓時把不快拋在一邊,心情激動地道:
“格物致知,這才是格物致知啊!”
“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呂工就是從窗欞上格出了道理,然後用於製版。”
“這才是正確的格物致知啊!”
一時文思泉湧,構思了一篇文章。
從格物致知這四個字出發,提出認識事物中蘊含的道理,應用在技術上麵、用以提高生產。
呂祥這件事情,便是典型的例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了不說,還減輕了工人的負擔。
如此各得其利,應該大力誇讚。
文章構思出來後,錢謙益輕鬆完成了皇帝交待的任務,看待呂祥的目光,自然極為親切。
在知道京城的報紙現在都是在這裡印刷、采用呂祥的鉛版技術後,錢謙益聽著工部官員的介紹,深刻感受到技術進步的力量。
“以前京城整個抄報行,最多也就是抄寫印刷幾萬份。”
“現在一個鉛版便能印刷幾萬份,實在是提高太多了。”
“見到這些我才知道,陛下為何說發展生產、能讓更多的人有恒產。”
“生產的東西多了,自然能讓更多的人擁有。”
“報紙這個東西,要走進千家萬戶啊!”
口中喃喃說著,錢謙益從報紙想到了其它方麵。
如果有一種新技術,能讓地裡的糧食,由畝產兩石變成四石,以前百畝地的產出,現在隻需要五十畝就能達到。恒產者擁有土地的標準,是不是就能降低呢?
這個念頭,讓錢謙益心中浮想聯翩。甚至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寫篇《生產論》——
和《恒產論》結合起來,組合成更完善的邁向大同的理論。
這個想法,讓他更加專注,觀看文思院的方方麵麵,尤其是呂祥這個人。
此時的呂祥,正在和一個模具工,探討另一種補字的方法:
“沈工是說,可以讓雕刻工在模具上補字,不用澆鑄成鉛版後再補。”
“這種辦法,真的能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