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青帝國的統治者認為,這種低智商的錯誤,絕對不能犯。黛青即便有一天要退場,也不能以這麼滑稽可笑的方式退場,太蠢了。
在黛青皇子們的曆史課程裡,對於達雅爾和日月王朝的滅亡原因,最普遍的共識是蠢死的。所以,他們當然不會允許自己再做出那樣的類似事情。
但是,現在的形勢是,如果不升級海技技術,洋人的輪船公司就要占領黛青的海運市場,十萬船工還是得失業,百萬利益人群還是要破產。
事實上,沙船行業已經維持了上千年,早就是人為維持的一個大氣泡了。
這個氣泡早就該破了,但是因為利益關係,所有人都在努力的維持著不破。但是洋人是不會維持這個泡的,而一旦這個泡是由洋人刺破的,那麼對於黛青朝廷來說,損失會更大。
與其這樣,還不如黛青自己主動刺破這個泡沫。
雖然會因此產生必然的陣痛,但是,也隻能勇敢麵對了。
好在,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一派,是有勇氣麵對這個後果的。
馬建忠終究沒有拿出來的那份李鴻章的手劄,隻是一個簡單的承諾,事實上李鴻章的幕府做出的相應規劃要比這個具體詳細得多。
沙船固然是要淘汰掉的,但隻是淘汰掉沙船,又不是淘汰掉所有沙船船工。
大量的船工,擁有很豐富的航海經驗,即便換一個操作平台,他們的很多經驗仍然是有用的,需要的,隻是一個對於新技術的學習機會而已。
相對於那些所謂的讀書人,官員,和貴族們,普通勞動者適應新事務的能力是相當快的。
而且,數量最龐大的底層船工的要求並不很高,隻是普通溫飽就可以讓他們滿足,而他們所可以付出的代價和能夠承受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這麼好的廉價勞動力,為什麼要想像成負擔呢?
發展洋務,擴大海運,本身就需要繼續用人,內地河運、江運,也需要用人。而更重要的是,李鴻章一直在全力謀劃的“北洋水師”,那可不光是操練水軍那麼簡單啊。
需要用人的地方,多了去了。
而這一切,當然需要以現有沙船行業瓦解為前提。因為如果沙船行業還在,這些人在原有的行業裡可以吃飽穿暖,生活還算穩定,大部分人就不會輕易投身到新的行業領域。即或有,那麼人工費用也是沒有什麼太大優勢的。
隻要沙船體係的利益供應中斷,這些人在失業的情況下,自然會把人力成本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