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扶貧奇遇七(1 / 2)

“鄭老師,這是我們家養的雞,我們看你和學生們吃的一樣,怕你身體跟不上,給您補補身體。”

看著眼前的老鄉,鄭永孝有些感動,他說道:“那好吧。”

送走了感激的老鄉,老張都看在眼裡。

那老鄉送雞過來,是感謝鄭永孝救了他們的孩子;他們的孩子生病了,沒有錢看病,而且這裡離醫院還有些距離,鄭永孝發現之後,背著孩子去了醫院,這裡的醫院是鄉村診所,裡麵的醫生,還是赤腳醫生。

鄭永孝墊付了所有的醫療費用,在這偏遠山區,村民大多還以物易物為主,手中都沒有多少錢,他們看病,經常拿些雞鴨養的禽類給醫生,大病基本看不起,小病又沒有錢,隻能送些自家養的雞鴨鵝。

而像鄭永孝這樣,拿錢看病的人還是少之又少,而那學生家裡又沒有錢,他們帶來了一隻雞,想感謝他。

“這裡的村民太苦了,條件太艱難了。”鄭永孝忍不住感慨了一句,旁邊的老張也不知道說什麼,大陸麵積太大了。

“少爺,這不是你的責任,你已經做得很好了;老爺是個大善人,幫助了不少人,鋪路修橋,發展經濟,帶動了不少人,過上了好日子。”老張說完,他歎了口氣,才繼續說道:“如果有錢人,都像老爺就好了!”

老張的話,讓鄭永孝汗顏,老豆不是那樣的人,雖然也做好事,但目的性太強。

當初,鄭永孝還問過鄭昆:“老豆,為什麼你做善事要求回報?”

鄭昆笑著看了兒子一眼,然後說起了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其他國家看見同胞被賣為奴婢(多半是戰俘)。隻要他們肯出錢把人贖回來,那麼國家會給他們賠償和獎勵。這道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得以重返故國。

孔子有個有錢的弟子叫子貢,他贖那些魯國奴婢後而拒絕了國家的獎勵。

可是,其師父孔子在知道這件事後,不僅沒有誇他,反而罵他傷天害理。

為什麼呢?孔子說:“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魯國的法律,既照顧到人們心中的‘義’字,救贖落難的同胞,同時又照顧到‘利’字。事後國家給予獎勵,讓這個做好事的人沒有損失。這樣,願意做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所以這條法律是善法。現在你這麼做,的確為你自己贏得了聲譽,但同時也拔高了大家對‘義’的要求。以後,那些贖人之後去向國家要回報的人,可能就會被人嘲笑,國人就會問他們,為什麼不能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呢?你這麼做,是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了,所以不是好事,而是可惡的行為。”

第二天中午,鄭永孝讓讓食堂將雞燉湯,然後分給了學生們,他這樣做全部落入老張的眼裡,老張感慨,這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而鄭永孝收下禮物,卻將雞燉湯分給了學生們,也在在這裡傳了出來,獲得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