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守衛洛陽城的是董卓之弟——董旻。自從董璜被魏延陣斬之後,董卓能絕對信任的董氏族人,也就隻剩下董旻、董越二人。
董越,是董卓的遠房族侄,董卓讓他負責遷都長安一事,所以並不在洛陽城中,而是率領八千主力西涼軍,屯於洛陽西麵的澠池。
澠池位於長安和洛陽之間,董越選擇在此處紮營,自然是為了方便維持沿路的秩序,防止有人不服從號令而逃跑。
而此時的皇帝劉協,也並沒有待在洛陽城中,他與一眾大臣們還在遷都長安的路上。
長安距離洛陽將近八百餘裡,而劉協等人的隊伍規模龐大,浩浩蕩蕩綿延數裡。其隊伍中不僅有皇室宗親、朝廷重臣,還有大批宮女、宦官以及各種輜重物資,所以行進速度異常緩慢,每日行軍路程才區區二十幾裡。他們走了將近二十天,才抵達弘農郡的郡治——弘農縣。
是夜,弘農縣城正中,天子的臨時行宮。
“老臣參見陛下!”王允在小黃門的帶領下,走至劉協跟前恭敬行禮。此時他心中頗有些忐忑,不知天子深夜召見所為何事。
“王卿啊!朕實在是不想前往長安了!這一路的顛簸,讓朕苦不堪言!朕的屁股都坐疼了,而且這一路上荒山野嶺的,一點都不好玩!”劉協畢竟還隻是個孩子,這些天來風餐露宿,曆經艱辛,哪裡有在洛陽皇宮時那般舒適自在。他皺著眉頭,小嘴撅得老高,滿臉的不情願。
王允看著劉協這般模樣,心中也是一陣酸楚。他知道,眼前這個孩子承受了太多本不該他承受的壓力。“陛下!遷都長安乃是相國的決定,吾等皆不敢違背啊!”
那些反對遷都的人,要麼被罷了官,要麼被砍了口,王允哪裡還敢再提什麼反對意見。
那楊彪不正因為反對遷都,當場就被董卓免了司徒一職。而這空出來的位置,他王允才有機會替補上。
此時的王允心中仍然忠於漢室,但以他目前的實力,無法與董卓抗衡。所以他隻能掩埋住內心的野心,在董卓麵前儘量表現得唯唯應諾和阿諛奉承。
“孤聽聞王卿有王佐之才,難道就沒辦法替朕分憂嗎?”劉協跟王允相處數月,對他頗有了幾分依賴。
“老臣惶恐,鄉間虛名而已,愧不敢當!愧不敢當!”王允神色略顯凝重。有董卓在,他王允哪敢顯露才華,更不敢妄言要輔佐皇帝。
當然劉協適才所說的話語中,也並沒有這層意思,但聽者有意,王允擔心這些話傳到董相國的耳朵裡,恐怕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想到此處,王允不禁汗流浹背,董卓此人性情殘暴,難以琢磨,搞不好小命難保。
眼前這位小祖宗,也真是口無遮攔,竟天真地以為出了洛陽城,就不受董卓監控了。
要知道,李儒那廝還在這隊伍當中呢!這宮帷之內,哪個不是董相國的耳目?
“夜深了,老臣不敢再叨擾陛下!暫且告退!”王允連忙請辭,他怕再待下去,這剛到手的司徒之位就飛了。
劉協想挽留,卻又不懂該說些什麼,跟這群老狐狸打交道,實在太難為他了。
不過他略作思考,還是主動起身送王允至行宮門口。
“陛下,請留步!”王允拱手施禮,臉上略帶著一絲惶恐。
“王卿,您也且慢行!”
劉協看著王允邁著略顯沉重的步伐轉身離去,心中似乎也明白了。即便出了洛陽皇宮,即便董卓領兵在外,他還是那個提線木偶。
“可惜了啊!陛下生不逢時!”王允想起劉協,年紀尚未滿十歲,竟也會籠絡屬下,頗具一代明君的潛質。在他那稚嫩的麵龐上,隱約浮現著一絲隱忍和聰慧,雖然手段還略顯生疏,但若假以時日,陛下定能成大器。
如今的帝國,內憂外患,處在一個極其動蕩不安的境地。
“難道我泱泱大漢竟要斷送於董卓之手?”儘管小皇帝有著一顆雄心壯誌,也不乏聰明才智,但王允知道,光有這些還遠遠不夠。而要改變這劉協的處境,實在是太難了。
不過,王允內心並未放棄。他出身於並州的名門望族,始終堅信自己有王佐之才,定能建立一番功業。
如今,他身為司徒,又兼任尚書令,已初步贏得了董卓的信任。接下來,隻需精心策劃,縝密布局,使董卓放鬆警惕。待到時機成熟,或許便能一舉扳倒董卓。
黑夜裡,洛陽城上空突然出現了點點火光。
劉禪見城中火起,當即下令部隊攻城,其麾下士卒迅速向城牆聚攏。
隻見那前鋒士卒紛紛將手中的鉤繩用力扔出,一個個鉤繩如同靈蛇一般,朝著城牆上方飛去,皆掛於女牆之上。一些身手矯健的士卒迅速抓住鉤繩的末端,朝城牆上方奮力攀爬,他們的身影在夜色的映照下顯得格外英勇。
“敵襲!!”對於突然出現的敵人,城牆上的守軍顯得有些驚慌失措,他們拚命地射箭、投石,試圖阻止攀爬的士卒。但城下的士卒們毫不畏懼,他們冒著箭雨、石塊,飛速朝城牆上方逼近。
洛陽城的防守麵積太大,城中的大火又吸引了大量的守軍,此時留守在開陽門的士卒,不過幾百餘人。
但就是這幾百人,卻讓劉禪的先鋒部隊,損失慘重,不時有士卒因為鉤繩被砍斷,因為中箭,因為被石頭砸中而摔下城牆,一命嗚呼。
“弓弩手何在?”劉禪聲嘶力竭地呼喊著。“朝城牆上方拋射!”
“諾!”其實不由劉禪多說,太史慈早已率領三千弓弩手抵達預定位置,彎弓搭箭,瞄準開陽門上方的敵軍射擊。
三千弓弩手同時放箭,箭矢如蝗蟲般密集。城樓上的敵軍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有些措手不及,紛紛藏在女牆背後躲避。
有了這幾輪箭矢的掩護,正麵攀爬城牆的士卒們傷亡驟減,陸續有士卒成功登上城牆。但他們一登上城牆,就遭到守軍的強烈反擊。
眼看先登入城的士卒,將要死傷殆儘,魏延急了,他將令旗交給手下百夫長來指揮,當即拔出佩刀,就朝城下衝去。
隻見他收起佩刀,又將刀背銜於口中,雙手抓住垂下的一根鉤繩,猛地往城牆上攀登。
也多虧了先前登入城牆的那批士卒們的掩護,魏延並未受到太大的乾擾,便成功爬上了城牆。
“魏延在此!”他取下長刀,大喝一聲,便衝入敵陣,一陣亂砍。
先登士卒們見主將親臨,士氣大振,也跟著魏延朝敵軍猛攻。
有魏延的加入,城牆上方被開辟出一個穩固的陣地,源源不斷的士卒沿著此處的鉤繩,朝城牆上方聚攏。
正當城牆上方激烈戰鬥之時,史子眇率領一眾弟子也趕了過來,勝利迅速朝劉禪一方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