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說的不錯。那麼,你凡事不講禮儀,不管是管理官員還是吏民,如此怎麼能算是儒呢?”這一回鄭玄更加直接的詢問了。
要知道這是儒學,一切都是以親親這一觀念闡發開來的。但是顧南行強調的規則,那可都是以數據說話,或者是強調商業裡的信譽,這自然是不符合親親的觀念。畢竟,父子之間這樣的關係,在古代就不是一種能夠明算賬的關係,甚至於說父子明算賬本身,就是一種違反儒家道德規範的行為。
是以,顧南行急忙答道:“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律法規則防小人而不防君子,小人知律法而不敢為惡,方能以禮儀教之。”
顧南行解釋這一通,與其說是給眼前三位大儒辯經,不如說是要給願意加入劉備軍,或者不得不服從劉備軍勢力的士子和遊俠解釋,顧南行這些政策的合理性在哪裡,以及為什麼符合儒家的理想。
畢竟,總不能顧南行去和其他人辯論,而必須要靠這些大儒幫他去寫文章,宣傳他的思想,解釋他的做法。
劉備得到了假節的權力之後,青州和東州所有的官吏,他都有撤換調整的權力。這些調整要依據顧南行的考評辦法,那在背後的學理上也必須要說得通。否則,引起官員集體反彈,哪怕是怠工都很致命。
終於,在顧南行解釋了一番之後,盧植率先點了點頭道:“鄭兄,你就彆難為李兄這位高足了。你再問,他就要說這都是為了漢室複興了。我看,他這套至少成效顯著。我若是為先帝相出這樣的方法,或許天下不至於到如此地步。或許,這就是天命吧。那句話怎麼說來著,生而知之,即為天意。”
盧植說完,其他的兩位大儒都點頭稱是。毫無疑問,他們接受了顧南行的說法,會幫助顧南行解釋他的做法。
得到了三位大儒的幫助,劉備和顧南行自然要起身感謝,表示對老師的尊重。
隻不過,這也並不是大儒們來此的全部目的。鄭玄大師想要在顧南行的學校裡增添一些講道的文章,希望更好的宣傳他那一脈的學問,並且刻經於各處。這自然也得到了顧南行和劉備的響應,尤其是顧南行,那必須是馬上同意。
至於盧植老師,則是帶著劉虞的請求前來的。袁氏將劉和送回了幽州,但是由於遭受了很多折磨,劉和已經幾乎是個廢人了。
這讓劉虞這位長者十分傷心,已經很難履行自己作為幽州牧的職責。而這種情況給了公孫瓚擴張的機會,讓他強化了在幽州郡縣的控製,並且擴充軍備準備控製幽州更多的區域。
對於公孫瓚這種多次掠奪進獻給漢庭的稅賦的軍閥,劉虞就算是幾乎沒有辦法履行自己的職責,也不可能把幽州交給對方。
而且,很早之前劉備就有意將公孫瓚所控製的區域奪回來,重新控製住。以強化自身的戰力和兵力。
於是,盧植便帶著劉虞的請托來找劉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