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浩瀚滄海,到後來的桑林稻田,這種巨大的地理變遷,如同神跡,然而這正是在無聲無息之中發生的。
連滄海都能化作桑田,更何況武當呢?
這樣的一片延綿山脈,也許是億萬年演變的結果,不過,這種演變並沒有停止,誰能知道它將來會演變到何種地步呢?
是更好,亦或者是歸於平凡,更甚者,化作絕地。
不說太遠,在幾百年的歲月裡,這種演變又是朝著哪個方向去的呢?
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在劉安看來,現在的武當山是一座近乎完美的天然大陣,不過這座大陣卻不是永恒的,它在變化,隻是不知道到底會如何變化。
這些都是無法預測的,然而,有些人的眼光卻能夠超越時空的界限,看到未來。
億萬年的事,這是大道的變遷,不過千百年的事,卻是薪火的傳承。
張三豐學究天人,在這座金頂上,體現的淋漓儘致。
這裡是如今武當的核心,是這座天然大陣的陣眼,而為了應對這座大陣的自然演變,張三豐將目光看向了太陽。
天地宇宙的運行有著自己的規律,縮小來看,太陽係,就是一方獨立的天地,這方天地當然也是在變化的,但是這種變化相對於山川來說,卻又要漫長的多。
所以,太陽的運行在這方天地來說,就是永恒的。
而張三豐用太陽作為描點,以金頂作為基點,就是用變化去描定永恒。
再漫長的變化,在永恒麵前,也無所遁形,而描定的方式,就是太陽的光輝。
道人看著漸漸消失的晚霞,恍惚道,“日照仙宮,這是六百年來,第二次出現,上一次,是在兩百年前!”
日照仙宮,就是剛才的奇景。
當這種奇景出現的時候,就意味著這座武當山脈的自然演變已經到了足以影響到這整座大陣的程度。
道人所說,一共出現了兩次,那就是說明這種足以影響到這整個大陣的變化發生了兩次,而六百年裡,由四百年到兩百年,這就是說明這種變化變快了,而且還在越來越快。
到了這種變化,接下來,這座大陣是好還是壞,這沒人能說的清。
但是,卻可以通過調整,讓它維持原狀!
而張三豐,就是這麼做的!
張三豐既然發現了這個問題,以他的手段,自然就會留下後手,不會把這個問題留給後人。
那麼,他又是如何來解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