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升任正三品(1 / 2)

豐華傳 小眾的讓步 8086 字 3個月前

垂拱殿,緊急廷議開場了。

此次緊急廷儀參加的人不多,除了皇帝外,隻有幾位高官和林哲,另外還有一名內侍官負責記錄。

中書侍郎郭亦鎮率先出聲。

“林大人,本官有一個疑問要問你,承王案缺乏強有力的物證,你怎麼能僅憑汪大人的口供定案?”

“郭侍郎,口供定案很平常,刑部經常這麼乾,不過刑部靠的是大刑伺候,而承王案的突破口是汪府的管家汪平。”

“汪平被抓以後,為求自保未曾用刑便招認了一切,這直接導致汪大人心理防線的崩潰,汪大人也是聰明人,為避免家族受牽連主動認罪,這是非常聰明的舉動,這說明汪大人尚有良知,雖然本朝仁義,但對犯有嚴重罪行之人還是會嚴懲的。”

林哲這麼一說,似乎蠻合乎情理的。

中書侍郎郭亦鎮不以為然,又問。

“林大人,是不是你拿住了汪大人什麼把柄,以至於汪大人不得不認罪?”

郭亦鎮的這個推測沒有一點依據,林哲自然要否認。

“郭侍郎,如果汪大人不是承王案的真凶,你認為你有能力讓汪大人認罪不?”

林哲這話很實在,如果汪伯全沒乾過,想讓八麵玲瓏的汪伯全認罪,簡直難於上青天。

龐賢東插言道:“林大人,麻煩你把汪大人押進宮來,我們要當麵審問他。”

林哲一臉的可惜。

“龐樞密,有點遺憾,汪大人昨日寫完認罪書後黯然自刎了,諸位大人想見汪大人怕是要親自前往了。”

林哲此言一出,幾位高官一陣騷動。

參知政事錢伯華第一個站出質問林哲。

“林大人,你這話什麼意思?汪大人會自縊?他怎麼會自縊?”

怎麼會自縊?就憑他是承王案真凶,這難道還不夠嗎?

林哲麵對參知政事錢伯華的質問很是不爽。

“錢大人,林某不知你是怎麼想的,不過林某認為汪大人自知罪孽深重選擇自縊,完全是為了逃避對其家族的嚴懲。”

“不能讓汪大人陰謀得逞了,汪大人雖沒了,可他的家族還在,必須對其家族進行嚴懲,不然怎對的起承王。”

林哲的話讓幾位高官驚駭不己,幾位高官剛才還在奇怪汪伯全為何要自縊,林哲卻提了要嚴懲汪伯全的家族,這怎不叫幾位高官顫抖。

皇帝正欲插言表明自己的立場,中書侍郎郭亦鎮又開口了。

“林大人,嚴懲的事先放一放,當務之急是要搞清楚汪伯全自縊的真相,沒有真相,何談公平?”

這不搞笑了,一個殺承王的真凶自縊死了,你們居然要查真相?

你們怎麼不查汪伯全殺承王的真相?

林哲當即對郭亦鎮進行了反駁。

“郭侍郎,汪伯全自縊有那麼重要嗎?作為承王案的真凶,他真不值的同情。”

“相反你得對承王案多上一點心,畢竟是王爺,當初如果早點全力查辦,也不至於讓汪伯全逍遙這麼久,以至於找不到一點物證,還嚴懲的事先放一放,郭侍郎你是不是同情汪伯全這個真凶?”

林哲也毫不客氣,他直接給郭亦鎮扣了一頂帽子。

皇帝趁機接口道:“林大人講的對,必須嚴懲汪伯全及其家族,朕也是這個意思。”

皇帝講的太及時了,陸知心如果再不出聲,恐怕就要形成決議了。

這可不行,汪伯全雖然是真凶,但其家族是無辜的。

“官家,嚴懲是必須的,不過必須把事情調查清楚,不能聽信一麵之詞,如果是因誤會而起,是不是要從輕一點?畢竟我朝一向以仁義著稱,豈能魯莽行事。”

陸知心對汪伯全還是有幾分憐憫的,不然他不會為汪伯全講話,其他幾位高官見狀立刻附議。

林哲冷不丁說道:“陸中書,你想過承王沒有?依你所講對承王公平麼?”

“在你們眼裡,承王還不如汪伯全麼?你們這樣乾,有沒有心痛的感覺?雖然承王乾過一些不體麵的事,但汪伯全沒資格動承王,所以必須嚴懲以儆效尤。”

林哲態度堅決就是要嚴懲。

中書侍郎郭亦鎮再度出來懟林哲。

“林大人,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豈能由你一人說了算,並且中書大人己經講的很清楚了,大家照辦不就完了,如果對此事有異議,那就容後再議,

郭亦鎮猛地冒出一句讓林哲退場,這非常奇怪,難不成他們還要密謀什麼卻怕林哲反對。

林哲裝作沒聽見,想賴著不走。

中書侍郎郭亦鎮繼續針對林哲,他的聲音還提高了不少。

“林大人,麻煩你退場,等下各位大人有重要的事情商量,你在不合適。”

郭亦鎮話己經講的很清楚了,林哲再賴似乎就不合適了,林哲卻想賴下去。

畢竟來一次不容易,這種緊急廷議一般官員可沒份參加。

皇帝不想林哲中途退場,有林哲在,皇帝底氣也要足一些。

“郭侍郎,既然參加了緊急廷議,就沒有中途退場的理由,你有什麼事,快講就是了。”

皇帝本就十分討厭中書侍郎郭亦鎮,早就想訓斥了他,現在這口氣己經算是客氣了。

郭亦鎮心知肚明,他不敢回皇帝的話。

陸知心看在眼裡,他迎著皇帝的目光說道:“官家,郭侍郎也是忠心一片照規矩行事,林大人級彆不夠,叫他參加今日之緊急廷議隻是詢問承王案而己,現在詢問完畢,林大人理應要退場。”

陸知心據理而說,郭亦鎮怕皇帝,陸知心可不怕,並且他們這邊有理就沒有後退的可能。

皇帝不想跟陸知心起衝突,但話還是要講的。

“陸中書,你怎麼做事朕不管,不過林大人在這不礙誰的事,你們該乾嘛就乾嘛。”

皇帝算是給足陸知心麵子了,若是哪個還有意見的話,那皇帝絕對不會客氣了。

林哲覺得皇帝講的太孱弱了,皇帝似乎有點怕陸知心,林哲必須借著皇帝的話頭打壓一下陸知心他們。

“陸中書,林某可以大膽的猜測一下,你們等會要議的是提董侍郎當吏部尚書之事,這是好事嘛。”

“這說明你們對董侍郎蠻有信心,隻不過你們的所做所為很讓人疑惑,大宋朝沒人了麼?難道除了董侍郎之外就找不到另外一個人做吏部尚書了麼?”

林哲搶先下手,把陸知心他們等會要議的提前暴了出來,這讓中書侍郎郭亦鎮很是尷尬。

中書侍郎郭亦鎮本來按計劃是要拿知諫院劉羽的奏折參林哲一下的,郭亦鎮講著講著把這事給忘了。

既然林哲不肯退場,不如現在就把劉羽的奏折拿出來參,讓林哲的大膽猜測徹底失效。

“官家,微臣之所以讓林大人退場,主要是劉知諫上了一份奏折,彈劾林大人護衛承王不力,微臣很認同這個觀念,認為林大人必須負這個責任,否則以後很難保證沒有類似事件發生。”

郭亦鎮見招拆招,玩這一手還是比較在行的,陸知心很滿意郭亦鎮的這個隨機應變。

林哲一怔,這個郭亦鎮也真齷齪,承王案都要結案了,還來提這個,是不是有狗急跳牆的味道?

其最終目的肯定是為了董侍郎升官,簡單來說郭亦鎮這個算盤打的不錯,林哲必須給郭亦鎮以痛擊。

“郭大人,劉知諫是不是沒事乾?亦或是吃撐了,才會如此胡言亂語亂上奏,大理寺的護送無論從哪看都合規,要說追究責任,陸中書當為首責。”

“陸中書身為文官之首,其麾下官員行刺承王,陸中書就有失職之嫌,劉知諫作為諫官之首,對汪伯全就有失察之責,這兩種責任都不小,必須把這兩個責任先處理了,再來討論其他的也不遲。”

林哲跟郭亦鎮玩起了責任遊戲,這讓在場的高官咋舌不已,大宋朝至開朝以來,哪追究過這兩種責任?

這兩種責任聽都沒聽過,要是都追究這種責任,那誰還敢做長官?不都被下屬坑溝裡了麼?

中書侍郎郭亦鎮瞧出了在場高官的不滿,他底氣十足的對林哲說道:“林大人,你這才是真的胡扯,我朝從未有過這樣的責任,你休得擾亂大家的注意力,相反你的責任跑不了。”

中書侍郎郭亦鎮就是抓住林哲的責任不放。

林哲對中書侍郎郭亦鎮所說愛理不理,反正有皇帝在那頂著,你郭亦鎮講了不算,那就這麼耗著吧。

陸知心可不想這麼耗著,他還想早點散朝呢,可現在偏偏沒有辦法趕林哲走。

若趕不走林哲,貿然提董侍郎升尚書之事隻會被阻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