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將頭埋得更低,“是。”
若鎮北王此時不被那香囊分去太多神,她隻需用平時十分之一的警惕觀察一下那位信使,她就會發現,她心虛得根本不敢看她。
遠在宮中的太後還不知道,他的好女兒用他的信物攔住了他日夜期盼的援軍。
兩軍並未交戰,李燕寧似乎也在等著什麼,宮中的大臣一批批來又一批批走,議政殿裡吵鬨不休,李宓打定了主意要和談,她還是那個理由:“孤與長姐有誤會,這場仗沒必要打,孤與長姐也不能反目!”
說到激動處,她拍著桌子:“難道你們要後世都議論編排,說孤殘害手足在先,惹得太傅和長姐一路討伐孤嗎!”
各位大臣臉色各有異,李宓到底想不想殺李燕寧,他們難道不清楚?
整整十三個受了刺青的頂級皇家親衛,除了皇帝的親手調令,又還有誰能指使得動?
一位老臣站出來:“陛下,安王此行是謀逆,便是先皇遺詔,也是在她是臣,您是君的情況下,您何必忍讓她?
更何況,鎮北王和各路諸侯的援軍就要到了,懷遠的軍隊遠遠不敵我們。
待誅殺叛賊趙聲與趙懷遠,平定內亂,陛下到時念及姐妹情誼,留安王性命,仍保她一世富貴,不也彰顯了您的仁厚?
如此一來,陛下派親衛刺殺安王的謠言,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有理有據,思慮周全,在場的其他大臣都開始附和。
李宓額頭上青筋直跳,她揮掉桌上的卷軸,“孤是皇帝!”
“孤說,和談!”
她掃視著慌忙跪下的一眾大臣,“誰不允?”
有人想出來說話,被旁邊的人拉住,小幅度地對她搖頭。
為官多年,他們多少都了解李宓,她打定了主意要做的事,沒人改變得了。
她是皇帝……是啊,隻要她還是皇帝,他們就不得不對她言聽計從。
走出議政殿,外麵的天邊已經微微泛起魚肚白,行走在宮道上的大臣們各自心中在想些什麼,隻有他們自己知道。
在那座他們漸行漸遠的宮殿之中,李宓撫著額頭跌坐在椅子上,她腦中一團亂麻,太陽穴還保留著發怒後的脹痛感,她無瑕去想很多東西,局勢、太後、大臣,還有被她誆騙的鎮北王。
她心急如焚,隻想著公儀笙。
李燕寧的信比她造反的消息都先遞到她手中,她說,這場仗打起來,第一個死的,就是公儀笙。
李宓靠在椅背上,支撐著脹痛的腦袋,吩咐她身邊的內官:“看好太後,不要讓他插手孤的事。”
內官低頭小聲應是,察覺到年輕的帝王經過一夜的爭執,早已經疲乏不堪,她輕手輕腳退了出去,小心磕上了大門。
李宓在緩緩關閉門縫中窺見外頭天光大盛,太陽高懸蒼穹,新的一天已經開始。
她磕上眼睛緩緩睡去。
大臣們會為她安排好一切,午間就會準備好和談宴。
無論李燕寧要什麼,她都能答應她。
待公儀笙平安回到她身邊,她絕不會放過李燕寧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