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鬆穀草堂(1 / 2)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淩家一行人遊黃山的第四天,在黃山的後山走了一圈後,經石筍矼,走古道捷徑到鬆穀草堂。

這天晚上,我們就宿在鬆穀草堂。

今天的山路不算難走,但是走的時間較長、沿途風景很美,視覺衝擊太大,淩家子弟都十分興奮,所以吃完豐盛的齋飯後,淩家子弟就洗洗睡了。

一夜無夢。

鬆穀草堂在我們上黃山的第一天上清涼台時,就曾經過。

鬆穀草堂是宋代張尹甫建於寶佑年間的一間供自己隱居修道的道觀,張尹甫自號鬆穀道人。

張尹甫死後,當地人感念張尹甫施醫濟藥行善積德,在與鬆穀草堂一溪之隔的對麵山邊,為他夫妻二人修建了一座庵,名為鬆穀庵。

鬆穀草堂在後來明代宣德年間重建,改觀為寺,就是現代的鬆穀寺,現代的鬆穀寺過一條小橋,有一條小路通向鬆穀庵。

鬆穀草堂所在的地方,在現代的黃山,叫鬆穀景區,位於黃山北坡,從北大門芙蓉嶺進山,沿北部蹬道直達北海,全長12.5公裡的景區統稱鬆穀景區,景區海拔高度落差1100米,有6500多級石台階。

鬆穀景區千峰競秀、萬壑爭奇、巧石名潭、山高林密、空氣清新。

每年九月到十一月是黃山賞秋的最佳季節。

迎麵而來的秋風,帶著鬆香微涼,金黃的陽光,透過奇鬆樹冠投射下來,我們每走一步都是踏著斑駁的樹影。

雲霧彌漫,霧落鬆上,滑進土裡,彙流成瀑,下流成溪。

層層峰巒,雲霧繚繞,若隱若現,如夢如幻,如詩如畫。

茂林之間,鳥語花香,生機盎然,爭奇鬥豔,淋漓儘致。

秋季的黃山是一幅百看不厭的畫卷,五百裡黃山層林儘染,七彩斑斕的色彩讓人應接不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