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雨中黃山(1 / 2)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淩家族人遊黃山的第二天,早早出發,到月上半竿才回,共遊了黃山的天都峰、蓮花峰、百步雲梯、一線天、步仙橋、平天矼、光明頂、石筍矼,領略了處處奇妙的黃山勝景。

這一天算起來,我們上下釣橋庵三次,在庵裡吃了午飯,又吃了晚飯,當晚留宿在釣橋庵。

第二天淩家子弟們一覺醒來時,翻身而起,期待早早出發,卻發現外邊下起了雨。

他們紛紛問道長:昨天才看了壯麗的落日,晚上又見月色如水,第二天怎會下雨呢?

道長笑說:黃山山高林密,時晴時雨是正常事。下雨,在黃山的另一種滋味。昨日傍晚,我登西樓遠眺,看見天邊有一縷碧色,山影夜晚看起來很近,這就是雲氣,預兆第二天會有雨。

采藥人對我們說:山上遇上下雨,不但濕滑難走,最怕就是遇上山洪爆發。上黃山一定要避開雨季。

淩家子弟就問:黃山的雨季是什麼時候?

采藥人說:黃山的雨季是6月中旬至7月初,每年這個時候,黃山都是陰雨綿綿的。

山上入秋後下雨,人會感覺微涼。

早上吃過齋飯後,年幼的淩家子弟昨天在山上太興奮,體力消耗很大,就回房間擁堵被而臥;年長淩家子弟心裡知道,將來家族遷居後,再登黃山的機會很少,故十分珍惜在山上的時間。

故鄉的雲,將來也許還會遇見;故鄉的雨,他日隻能聊寄鴻雁一解相思。

看見雨勢頗大,年長的淩家子弟們和三叔四叔以及采藥人,拉幾張板凳,坐在大殿回廊上,看雨。

我看到明朝的黃山雨,落在屋頂上,沿著屋簷,在瓦當之間垂掛下來,在廊前形成一道道雨簾,通過雨簾中間的縫隙,能看到對麵白牆灰簷上,瓦當有著精美的紋飾。

秦磚漢瓦,各個年代的建築,各有不同的特色。

現代的人們常常依據古建築的造製模式,來推斷此建築的年代。

瓦當是什麼?

就是瓦頭。

當者,底也。屋頂上的瓦片一塊壓一塊,從屋脊一直排列到簷端,最靠外那塊瓦,就叫做瓦頭。帶頭的瓦,在所有排列的瓦片中,反而是最低的那塊,所以叫“瓦當”

瓦當也叫做“瓦頭”,或圓形,或半圓,大都有各種精美紋飾。

秦代瓦當紋飾取材以動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鴻雁、魚及雲紋。

漢代瓦當紋飾在秦代瓦當紋飾取材上再增加了翼虎、昆蟲、植物、文字以及雲加上文字或動物。

漢代瓦當的文字都是吉祥語,有單字,更有四字,例如:長樂未央、長生未央、與天無極等,也有標明建築物名稱與用途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瓦當當麵較小,紋飾以卷雲紋為主,文字瓦當銳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