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浴於湯池(1 / 2)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上一回講到淩家一行59人曉行夜宿,經過兩天的跋涉,終於來到黃山腳下的湯口鎮,湯口鎮因為湯泉溪出口處得名,位於黃山的山陽麵,即黃山南麵。

三叔為了安全計,找到當地的朋友,請了一個湯口鎮本地的采藥人做向導。

第二天一早,在吃早飯前,三叔派了一個哥哥前往昨天訂了黃山燒餅的店鋪,帶領店家把兩筐香噴噴的黃山燒餅送到客棧。

店家知道我們是用上作上黃山的乾糧用,很貼心地提供了油紙,三叔讓幾個哥哥把燒餅五塊五塊地先用油紙包好,再放入布袋,每個人分一袋,裝入行囊。

我們找一家店吃過早飯後,就整裝待發。

我們從湯口鎮沿著溪流上行,走了五裡路,就到了祥符寺。

不得不說黃山祥符寺。

祥符寺在我生活的現代,隻餘下清朝時山洪暴發衝毀的遺址。*

黃山祥符寺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朝。

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30年),誌滿和尚在黃山桃花峰麓的桃花澗,建立名為湯院的修禪之地;唐朝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徽州刺史李敬量夢見白龍,就將佛堂移建在湯泉對麵,起名為龍堂;到了唐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歙婺衢睦觀察使陶雅集資重建,恢複其本來名字叫湯院;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皇帝賜名為靈泉院。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正式將它改名為祥符寺。

我看到的黃山祥符寺,為宮殿式建築,古樸軒敞,外有回廊。

寺外四周群峰高聳環繞,湯泉溪水流經寺前,古木青翠,幽靜秀雅。

我們將大件行李放在祥符寺,告知方丈今晚回來住宿,同時請方丈安排僧人,晚上代為煮60人的齋飯。

三叔四叔以前來過幾次黃山,知道祥符寺附近有溫泉,決定帶我們去浸溫泉。

眾人帶上用作路上裝飲用水的羊皮水袋和每人二個燒餅的量,就出發了。

采藥人帶我們到隔溪,就在紫雲峰下。

我們看到一個大水池,池子前邊有溪流經過,池後倚靠石壁,三麵是用石砌的井壁,上邊環繞著石圍欄像橋一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