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魯路修革命(1 / 2)

我們確實不承認魯路修的革命者身份——他絕不是僅陶醉在狂熱與自欺中,亦或把某種主義的信仰當作是一勞永逸解決一切的方法。相反,他很明顯是帶有猶豫的馬基雅維利式君主:優秀地履行了戰爭的職責、殘忍地控製必要、理性而冷酷地進行政治(這些僅限於不沾娜娜莉及決定自殺之前),以及一個征服者:真沒思考明白那麼多。

但我們可以確認,他確實算是加繆筆下的反抗者,至於反抗的對象和方式,則又產生扞格。單在他的先進上,我們是很一致的:這是一個思想的離群索居者,他對秩序的顛覆很有必然性。無論如何,他必定是形式絕對最有力的反對派,一個自由主義者。

對唯美主義的反叛:

我經常將魯路修看成另一種王爾德,尤其是在動畫音樂和畫麵加持下更容易產生幻視,但這其實是不大準確的:他們間最關鍵的厭世是不同的。王爾德、瓦格納、波德萊爾這些浪漫派無法容忍世界的殘忍虛偽,同時也未跳脫出宗教的秩序,因此不認罪卻飽受惡的折磨(主要是宗教的不合理殘忍與信仰的虛偽)。可他們無法拒絕基督這個美的極致,在時代的裹挾下將意識形態和權力工具一同吸收,以此成立了摩尼教美的分部。從毀滅創立世界的理想與方法上看,魯路修的厭世與他們是有些相似的,他不隻是在追求權力,更有美學要求;這方麵甚至與共產和納粹也很接近,可以輕易看到他們的共同點。

波德萊爾的兩種方法中,享受美(克洛維斯式)顯然是不行了,創造美似乎是唯一讓世界變得可接受的方式。你可以輕易地在近代史上找到這種個人與集體的理想的投射融合,受益最大的是其實個人,而集體在承受和分享。這種改造的虛偽總是會被戳破,最痛苦的不是接受“代價”的憤怒,而是承認自欺。

魯路修看到了,妹妹站在對立麵時,他不得不承認完全以自己意圖進行的改造打著利他的旗號是一種虛偽,因此他接受了自己與世界同樣的不純潔,從此以前不再是宗教式清白的,隻是活著的經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