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工人軍(1 / 2)

毫無疑問的是,起義的直接原因是當時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的暴動和蘇維埃當局對當地老兵以及工人錯誤的粗暴政策,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當地獨特的經濟基礎。

伊熱夫斯克工人相對滯後的階級意識使得受到社會主義影響的蘇維埃與他們矛盾重重。與彼得格勒那些在與資產階級不斷鬥爭中,由自發走向自覺的先進工人相比,伊熱夫斯克工人受到的傳統思想影響要大得多。他們都識字,很多人起碼都有中專學曆,但是同時也是虔誠的東正教徒,牢固父權製度依然縈繞在當地人的腦海之中。

更不要說工廠的招工製度依然是學徒製,即老工人與新入廠的年輕人結成師徒,眾所周知,師傅和學徒之間存在著某種自中古時期以來便有的人身依附關係。

同樣的,當地的生活模式是幾乎所有俄國人夢寐以求的:工人們有自己的城市用房,有的人在鄉下有自建房以及農奴製改革後分到的公地,擁有自己養的家畜;工人的工資由帝國財政部撥款,兵工廠財政有國家兜底,所以基本沒有拖欠過他們的錢;軍火工廠工人是沙俄最早享受社會保障體係的群體,他們早就有自己的工會,同時也享有八小時工作製和工廠自治權。

但是伴隨著世界大戰爆發而來的總體戰,使得大批的工人被動員入伍去了前線。而接替他們位置的是周邊地區的農民和從首都彼得格勒調來的外地工人。隨著十月革命後大規模舊軍隊的複員,從前線歸來的工人老兵陸續成立了一些小的退伍兵組織,最後這些組織合並成了“伊熱夫斯克前線士兵聯盟”,作為一個老兵互助組織,它是經濟性的,但是在分裂割據後的沙俄土地上,這些退伍兵組織不可避免地開始謀求自己的政治利益。

從彼得格勒遷來的工人與伊熱夫斯克的工人因此在意識形態上產生了巨大的衝突。當地人本能的認為這些彼得格勒臭要飯的,一定是來伊熱夫斯克搶食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