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這個概念,是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於1964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首次提出。
這個概念,形象地表述了因傳播媒介的高度發達,從而給人類交往和傳播帶來的巨大變化。
瞬息之間,電子媒介就可以使信息傳播到萬裡之外的地方。
借助於電子傳媒,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可以同步、即時傳播,空間距離和時間差異,將不複存在。
整個地球在時空範圍內已縮小為一個很小的地方,就像一個村落一樣,雞犬之聲相聞……”
夏景行低沉、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從酒店四周的音響設備中傳出,進入台下的每一個人耳朵裡。
所有人都望著頭,想要聽聽這位矽穀風頭最勁的創業新秀能帶來什麼新奇的觀點和言論。
夏景行接著道,“但這個概念因為提出太早,距離今天已有40年時間了,麥克·盧漢先生所指的電子媒介,也隻是電視和廣播。
他形容的地球村,也隻是電視地球村和廣播地球村。
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浪潮的興起,地球村又多了一個互聯網地球村。
相比於電視、廣播,互聯網傳播更快,並且打破了“單向傳播”機製。
也就是說,人們之前隻能看電視和廣播,不能反饋,或者說反饋很低效。
互聯網的出現,全世界的人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進行雙向的互動。”
台下很多人點頭,互聯網又被譽為信息革命,對社會最大的改變,就是信息傳遞更為高效了。
也有人一臉的不以為然,他們本以為夏景行這個創業新秀能帶來什麼新奇的、發人深省的觀點,結果還是老生常談,讓人大失所望。
夏景行注意到台下人群的情緒低迷,不以為意。
隨即他話鋒一轉,聲音提高八度:“但是!今天它來了,帶著第四代地球村概念向全世界人民走來了!”
夏景行以前世某知名說車人的語氣說出這麼一番話。
果然,很多人低下的頭顱,又重新抬了起來。
“它就是社交網絡,在互聯網世界裡重溯一個真實的人類關係社會。
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現實的朋友、關係鏈遷移到臉書的社交網絡中。
今天,已有來自北美、歐洲、澳洲三個大洲、六個國家的1700萬用戶在使用臉書。
我舉個例子,讓大家更直觀的了解。
比如,英國的威廉今天上傳了一張出去度假的圖片。
很快,威廉遠在澳大利亞的表妹露絲就通過臉書進行了評論。
接著,加拿大的二表哥、美國的大表哥也紛紛評論威廉的照片。
一家人整整齊齊,快快樂樂的在臉書聊天、分享自己的生活。
聽到這,應該有人能品出社交網絡地球村和互聯網地球村的不同之處了,或者說前者較後者有哪些改觀和提升。
在社交網絡誕生之前,人們可以在聊天室聊天,在BBS論壇討論天下大事。
但這些互聯網工具,都是匿名的,而且大家的聯係、溝通都不夠緊密。
社交網絡的出現,目的就是讓大家在網絡中的聯係更方便,更快捷,更緊密。”
台下眾人都陷入了沉思當中。
在此之前,大家或許用過,或許聽說過臉書。
但大家對臉書的概念都很模糊,網上找朋友、分享照片、發博客等等,這就是大家的常規認知。
如果朝夏景行所說的那個方向想象,豈不是全世界幾十億人每天都用臉書,成為一種生活日常?
有那麼厲害的嗎?
很多人對此,持懷疑態度。
夏景行估摸著火候差不多了,開始進入廣告時間。
“接下來,臉書還將進入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當然了,這也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文化、語言、政治等等多重因素。
地球村,隻是對未來的展望,我們目前還隻能稱作“英語村”。
不過,這沒關係。
已經有很多同行替我們證明了社交網絡,對於任何國家,任何人種,都是適應的。
因為大家有這樣一種需求,渴望社交網站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
夏景行的主題演講結束後,給台下觀眾鞠了一躬,台下掌聲如雷動般響起。
夏景行人沒有離開,還要接受幾個隨機觀眾問答。
一名二十出頭的年輕男學生獲得了提問機會,站起身問道:“戴倫,如你所說的那樣,臉書有通過社交網絡,打造一個地球村的想法,是這樣對嗎?”
“對,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絡公司,我們從未停止過改變世界的想法。”
夏景行小小的裝了一個逼,這種該高調的時候,千萬不能謙虛。
又有人提問:“全世界各地都在誕生社交網絡服務公司,臉書如何看待這種競爭?”
夏景行笑著說:“用中國話來說,這叫百花齊放,促進行業繁榮。
因為競爭的存在,也促使了臉書在不斷完善自身,提升服務,增強自己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