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社交網絡下的地球村(1 / 2)

來人滿臉絡腮胡,戴著一副金絲鏡框的眼鏡,年紀約摸四十五、六歲的樣子。

“吳英,來,給你介紹一位矽穀最有潛力的創業公司E,臉書公司的夏景行。”

楊致遠和對方很熟絡,上來就開始做引薦。

“吳英先生你好,UT斯達康的小靈通在中國可是家喻戶曉,很高興認識你!”

夏景行笑著走上前,和滿臉絡腮胡的男人握手。

吳英微笑道,“我知道臉書公司,二十歲的E,估值6億美金,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眾人站在一堆,寒暄了幾句後,鄧鋒看向夏景行,說:“夏先生,你的演講安排在下午,沒什麼問題吧?”

華源科技協會這次不僅邀請了夏景行出席他們的年會,還讓夏景行擔任了主講嘉賓。

在規格、禮儀上麵,稱得上非常看重。

夏景行微笑著說,“沒問題!還有,叫我戴倫,或者景行就可以了,叫夏先生太客氣了,畢竟我才隻有二十歲。”

“哈哈哈~”

訊網的董事長朱敏,也就是長相酷似“宋小寶”的那位大笑了起來。

他指著夏景行,笑著說:“景行,你這有點不尊老愛幼啊,我應該是這裡一群人中年齡最大的,出生於94年。

跟你們這一個個優秀的年輕人比,感覺我這老家夥都要被淘汰了。”

“朱先生,你可彆這麼說,我其實非常佩服你們這些八、九十年代到美國讀書的前輩。

那個時候國內的經濟條件不好,你們到美國讀書,既要一邊打工掙學費、生活費,又要學習,甚至是創業。

跟你們相比,我們新世紀的留學生,物質條件要寬裕多了。”

夏景行的這席話引起了在場人的強烈共鳴。

吳英點頭,一臉追憶道:“95年,我到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身上一共帶了30美元。

飛機上買啤酒喝花了美元,下飛機的時候,有個小女孩端著一個募捐箱朝我走來,問我是東瀛人嗎?

我給了她2美元,告訴她,我是中國人。然後就帶著27美元闖美國了。”

鄧鋒很是感慨的說道:“我是990年到新澤西州立大學攻讀計算機碩士的,當時寄宿在一戶美國人家裡。

一邊在餐廳刷盤子,一邊還要幫寄宿家庭做家務,除草、洗車、修房子、修家具。”

陳宏點頭,“我是9歲從西安交大畢業的,然後95年來到美國,當時中國人在這片土地上,想要成功,隻有兩條路,要麼當廚師,要麼當工程師。

我選擇了第三條路,我要當老板,我要躋身矽穀主流商圈!”

陳宏的語言感染力很強,說話聲音也很洪亮。

每個人都從他說話的語氣和眼神中,看到了那種渴望成功、渴望被認可的堅定。

朱敏微笑道,“跟你們比,我36歲才到美國,當時是94年,我老婆孩子還在國內,就我一個人孤零零地在美國求學。

但我根本不怕吃苦!

我在人道洪流時下過鄉,插了八年的隊;改革開放後老三屆,9年從浙省農業大學拖拉機設計與製造專業畢業,分配到冰箱廠到廠長……”

謝青也分享了一下自己的留學生活,他和鄧鋒是清華同學,也是990年到的美國,求學期間同樣吃了不少的苦。

邵一波比這群人年輕了足足十歲,但他卻同樣是990年到美國留學的,因為他讀的是本科。

他給眾人分享道:“我7歲,也就是高二的時候,申請到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當時大陸每年隻有幾個名額,老師和同學都覺得我異想天開……”

夏景行在一旁聽得暗暗點頭。

誰說知識不能改變命運?

搞科技、金融的大佬就沒一個沒文化,就連傑克馬,人家好歹也讀了一個普通本科。

多益網絡的徐波,那種例子基本很難再複製了,而且也是極少數的個例。

“景行,你呢?”

聽完幾位同伴的故事,楊致遠同樣感觸頗多,他看向夏景行,詢問道。

幾位企業家也看向夏景行。

“我是斯坦福半獎,隻免除學費,家裡倒是支付得起生活費,就在學校健身房打了一、兩個月的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