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求追讀)(2 / 2)

英台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台被迫含憤上轎。

行至山伯墓前,英台執意下轎,昔日點滴湧上心頭,三年同窗,十八相送,樓台相會曆曆在目,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霎時間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祝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複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形影不離。”

梁山伯祝英台的淒美的愛情故事,令人噓唏。

驀然,聽到耳畔傳來了一陣口哨聲,卻是李歡有感而發,忍不住吹起了那首《梁祝》,雖然隻是口哨吹出,但是所有人卻都聽的沉浸其中。

李歡吹的《梁祝》是前世流傳最廣的一小段,也是最悲戚的一段。

他其實真的不是特彆懂音律,但是這一段,卻是因為前世聽了太多太多遍了,所以反倒是可以信口吹出來。

口哨聲停下,李歡悵然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彆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這幾句詩本並不是用來描述《梁祝》的,但是李歡卻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

用在此處,卻恰到好處。

這段出自《雁丘詞》的用大雁之間的生死相隨,來感歎愛情,恰如梁祝故事裡的生死相隨,也算相得益彰。

“好一個“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

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彆才真的是楚痛難受。到此刻,方知這癡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癡情兒女更加癡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裡應該知道,此去萬裡,形孤影單,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飛萬裡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隻,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妙哉!以大雁喻梁祝之生死相隨,至死不渝的愛情,正應了開頭的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不過,這詩似乎不全?”黃占的鑒賞能力還是相當到位的,霎時間就給出了解釋。

當然不全了,原版的《摸魚兒·雁丘詞》是因為元好問路上碰到了捕雁人說:“今天抓到了一隻雁,把它殺了。從網中脫逃的另一隻沒有飛離,一直在天空中,看到同伴被殺不由悲鳴不已,最後竟從天上飛墮於地殺。”他因此買了這隻大雁,葬在汾水,壘起石頭作為標誌,取名為“雁丘”。和他同行的人大多為此賦詩,他也作了《雁丘詞》。

可是這裡明顯的不是雁丘,李歡當然不可能一股腦地全抄出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