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增刪(2 / 2)

豈曰無衣(秦穿) 苡樂 4512 字 11個月前

桑語今日的打扮與往日略有不同:烏絲如黛,束以縷鹿之髻,髻中飾以珠釵。然而她仍是身著深紅色的胡服,這一特點很是好認。

桑語拱手施禮道,“李大人!你我在此處遇見,這次應該是‘好巧’吧。”

李斯笑道:“今日是‘好巧’!桑太卜是為取千金而來否?”

“您真是高看我了!這麼多的士人都改不了,我就不去獻醜了。我隻是喜歡看熱鬨而已。對了,李大人,適才好像有個老翁提筆增刪了,不知您是否看到了結果?”

“未增一字,亦未減一字,乃於文章深處,巧調字句之結構,令文意更為深邃,層次更顯豐富。”

桑語聽罷,不禁讚歎地道:“那位老翁,果然也是位奇人。”

天色愈晚,關城門的時刻漸近,而駐足在木板高牆前的人仍不見少。門侯無奈,隻得出言勸他們離去。

李斯與桑語皆未騎馬,也未坐車,遂二人同行。途中,桑語向李斯表示了感謝,“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吾生於楚,食橘以為常。今離故土,再見楚橘,宛如舊人重逢。李大人之贈,非僅贈橘。這份厚意,桑語定不會輕易忘記。”

李斯聞言,微微一笑,“桑太卜言重了。這些楚橘,實乃甘上卿所贈,我不過是做了個順水人情。”

“甘上卿?指的是甘羅嗎?”桑語問道。

“正是。”李斯回答。

桑語不禁腹誹:甘羅竟然尚在人世,然而曆史上關於他的記載為何突然中斷?這實在令人費解。

“甘上卿近期可是回了楚國?”桑語再次詢問。

“他本是楚國下蔡人士,或許是返鄉祭祖了。”李斯簡明地解釋,“不瞞桑太卜,我今日得此楚橘,亦是想起昔日時光。時光荏苒,世事變遷,唯有楚橘的味道,依舊未變。”

月光如水,輕輕灑在他的身上,映照出他臉上那清晰可見的皺紋,以及梳理得規規矩矩的頭發中夾雜著的縷縷白發。此刻的他,除了眼中依舊透出的那股堅韌與銳氣,已難掩歲月的痕跡,他不再是曾經在楚國上蔡為小吏的那個青年。

適才在不經意間,桑語瞥見了他衣袖內的補丁。那細微處的磨損,無聲地訴說著他的窘迫與不易。這一發現,讓她回想起自己曾經閱讀曆史時的感受:李斯的一生,是逆襲的喜劇,也是性格的悲劇。

或許是出於投桃報李的心理,桑語沉吟良久,她的目光投向遠方,緩緩而言:“花自花莖綻放,終歸塵土。此乃天地之常理。富貴榮華,若能洞悉其虛妄,便知不過是黃粱一夢罷了。”

當生命將儘,金銀財寶已非所求,唯一的願望或許隻是再次牽著黃狗去打獵。故人生在世,有時候,莫要太強求了。

儘管桑語言辭隱晦,李斯卻似乎已領會其中深意,“太卜之教,吾已銘記於心。”

桑語隻是輕輕一笑,心中卻明白,一個人多年所執著的信念,又怎會因為一兩句話而輕易改變?

李斯忽然問道:“太卜覺得,《呂氏春秋》當真無一字可改?”

桑語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李大人怎麼看呢?編纂《呂氏春秋》的士子中,有不少應該與大人您是稷下學宮的同門吧?”

李斯沉吟片刻,道:“若山東士子皆無可增刪一字者,《呂氏春秋》便可淩駕於萬書之上。”

桑語不知這話中是否另有深意,隻好略作思忖後說道,“《呂氏春秋》非僅輯錄諸家之說,而是精心選擇所需之精華,將其融會貫通,形成了獨特的‘雜家’體係。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