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秦穿)》全本免費閱讀
桑語與李斯是在宮門口遇見的。
李斯靜立於宮牆之下,雙手隱於袖間。他的臉龐瘦削,總是帶有一股閱儘人世滄桑的淡然。
桑語輕步下車,微一遲疑,還是主動向前寒暄:“李大人,真巧啊。”
“不巧,在下已在此等候山主多時了。”李斯說著,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桑語微微頷首,隨著李斯步入宮門,兩人沿著甬道緩步前行。片刻後,李斯打破了沉默,“山主向來神秘,傳聞有無數之多。在下卻覺得,人隻是人。人有所歸,亦有來處。”
桑語淡笑著道,“李大人是想詢問我究竟來自哪國吧!”
“山主確為性情中人。”
“李大人,您是楚國上蔡人?”桑語這話問得有些奇怪,李斯臉色如常,“上蔡之布衣,三十載。”
桑語自然能夠理解李斯話中的深意。他如今身居秦國長史之位,是秦王的近臣幕僚,可謂前途無量。然而這一切,並非是負國求榮,而是賢臣擇主而仕。
“實不相瞞,我與李大人也算是同鄉。”
“哦?何邑?”李斯有些驚訝,“山主說話,毫無楚地口音。”
桑語搖搖頭,“我也不知道。”
這並非搪塞之詞,按照戰國時代的行政區劃,她確實屬於楚人。隻可惜,這個時代的文字與語言,都是她在半年時間內有目的性地學習的,以她的曆史素養,的確不知道自己的家鄉究竟是何邑。
桑語微微斂眸,“李大人文章華贍,有經緯治世之才,乃是‘豐年玉荒年穀’,應當是不怕巷子深的。”
李斯捋須大笑,引得周圍的甲士們忍不住側目。
“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這段時日裡,在下聞山主之言,觀山主之行,料想山主絕非刻板迂腐之人。適才所言,恐是戲言耳?”
“戲言戲言。”桑語同樣笑笑,不想在這個話題上過多糾纏。她知道李斯隻是想言明自己的無奈,絕非是生氣
桑語之所以說出如此唐突的話,是因為她又想起了屈原,那位同樣出自楚國的偉大詩人。
作為現代人,桑語是在對屈原的歌頌中長大的。她對屈原的認知,原本僅僅局限於課本上的評價——忠直之臣、遷謫之客、愛國詩人。
然而隨著對春秋戰國的了解愈多,便愈發體悟到屈原之死的壯烈。
周赧王五十九年,周朝的末主赧王為秦昭襄王所滅,東周列國的時代正式完結。而這一年裡,秦始皇已是三四歲大的孩童。秦莊襄王元年,呂不韋率兵滅掉了東周國,消除了周室的最後一絲殘餘力量,延續了八百年的周朝自此不複存在。
春秋戰國之世,周天子雖日益衰弱,但仍保有“天下共主”之號。《詩經》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所以在時人的觀念中,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縱使擁有很強的獨立性,他們在名義上仍是周天子的臣民。
爭土地,爭人口,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卻是模糊的,一切都是“周天下”的內部鬥爭。士人入何國為官,武將為何人而征戰,但憑他們自己的選擇。
屈原,身為楚國貴族,因辭賦而名滿天下。若是他選擇去國離鄉,或許可以和張儀等人一樣,在他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腐朽的楚國容不下屈原的高潔品格,屈原對鄉土的愛戀卻永恒不滅,甚至早已超越了狹隘的忠君思想。
他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駐守城樓的那段日子裡,每每到了後半夜,桑語仰頭看著天上的繁星,總會想起屈原,莫名奇妙地。
桑語從未過問阿九的心事,但她知道阿九的憂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