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親情體現(1 / 2)

那天在回家的路上,我兄弟倆緊跟著父親的腳步,興高采烈地回到家裡,將父親給我兄弟的每人兩顆水果糖,將剩下的一顆都交給母親。母親推托說你倆自己吃,我兄弟可不答應,我直接剝去糖果紙,將一顆塞進母親嘴裡。

這才放心離開母親。不一會母親將剩下的一顆給了我六姐,六姐接過母親給的糖,認真地看了看又裝進口袋裡。我可猜透了六姐的心思,果不其然五姐回家後,六姐和五姐在共享半顆水果糖的美味。

父親的四分錢,卻讓我倆兄弟,兩個姐姐和母親五個人,都享受到了水果糖‘無窮的美味’。這就是四分錢發揮的無窮之威力,這就是四分錢成就的一家人團結奮進之精神,這就是四分錢所描繪的有福同享之,中華民族的偉大之處。

到了農曆二十九那天,客家人有一種風俗要去山上,采回樟木枝葉放鍋裡煮水衝涼,聽老人說樟樹葉煮水衝涼能驅邪,用它煮水衝了涼,來年就會平平安安無災無難。小孩就會快樂成長,我的家鄉這天晚上,就吃雞湯煮的糯米湯丸。也意味著天涯遊子回到家裡大團圓。

但是到了除夕晚上的年夜飯也就是,整年度最豐盛的一頓飯了,各家各戶都會儘最大的努力,儘其所能做一頓年夜飯。那一年我家的餐桌上有紅燒豬肉,有雞有鴨,還有最具特色的客家釀豆腐。

這些菜肴吃起來真香,真可口幸福感油然而生。仿佛我們進入了共產主義了,那時候還是大饑荒之年,國家還處在困難時期。全社會還沒有調整好,吃紅燒肉是從上一年除夕吃了,到今年除夕才能吃一次。這不是共產主義是什麼?

我們吃飽了豐盛的年夜飯,我和弟弟也就高高興興準備放鞭炮了,當年放鞭炮可不是一串一次放完,而是把一串拆散一顆一顆地放。每一個放鞭炮的小朋友手拿一枝香,是拜神用的香,香點著了一支可燃近一個小時。

假如一串鞭炮用一支火柴去點火,一串鞭炮近百顆,那一個家庭點完一百多支火柴,豈不破產了嗎?當年的分配一個人口每個月才一盒火柴,說到破產可不是笑話的。

我兄弟倆在家玩了一陣,之後便跑到‘廣裕樓’,和五六個同族兄弟玩在一起,小時候貪熱鬨是孩童的天性。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在那裡有兩個特好的玩伴。其中一個大我兩歲還有一個小我一歲。

我們三個特彆投機,小我一歲的家庭條件特彆好,況且他是長子,他下麵有兩個妹妹。他父親是信用社乾部,家裡還有奶奶和媽媽,他可從來不穿打補丁的衣服,也從不穿破鞋。所以這個弟弟就是鳳毛麟角的那一個。

那個大我兩歲的兄弟命運就相對差一點了。他原本是雙胞胎因家庭變故,他生母便帶著另一個離開了這個家,剩下他後來給他現在的養父抱養。據說當時這個宗叔夫妻隻生了個女兒,才將他抱來養,但他抱過來之後,第二年就生了個兒子。

一個家裡兩個兒子一大一小,一個抱養一個親生的,村裡人多嘴多舌都說嬸嬸各樣對待。但是實際上是否屬實,我想這個答案隻有當事人才知道了。

除夕當晚我們儘興地玩大家也都累了,回到家裡立刻就睡著了,一覺醒來已是大年初一了,自從爺爺離開後由姐姐帶我睡。我和弟弟的生活起居都由兩位姐姐照顧,各方麵也是無微不至的,因此我們姐弟有著深厚的情感。

我們家鄉有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就吃齋,一般早餐就煲點稀飯,還有一樣就是煎些年糕送稀飯。正常年份年糕是用糯米粉做的,但那一年的年糕是用木薯粉做的。那個年代家家戶戶的年糕都造假了。我想難道現代人造出無數的假貨,是我們村衍生出來的?

過年我們儘情地玩,走家串戶地跑,便迎來萬物複蘇,百花齊放的春天。到初五父親說明天就要回單位了,還說母親身體有病,要帶她去他單位醫務室看病。要去大概半個月,母親身體調理好了就回來。

家裡由大哥大姐負責,我們兄弟姊妹,也很舍不得母親離開家。但是母親有病,無論如何也得去醫。第二天一早,母親跟父親就回父親單位去了。我們兄弟姊妹,祈盼老天保佑母親早日康複回家。

春風吹拂萬象更新,我們又到了上學季節,正月十六這一天,我們興高采烈地背著書包,又踏上了上學的征程。到了學校在新學期裡,同學們個個春風滿麵笑逐顏開,同學當中有一些穿上了新衣服。還有一些穿著新鞋新襪子,也有一些隻換了一條新褲子。

不管怎麼說,有一件新的就很不錯了。但是也有一大部分同學,穿的星星還是那顆星星。縱使這樣還是積極麵對,不是有一種說法叫,‘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更何況人為萬物之靈。

上學第一天上課鈴響後,同學們依舊回到原來的教室裡。等待老師前來發新書,當老師一進教室班長還是一聲起立。同學們異口同聲說老師好,老師也回了一句同學們新年好,才示意我們坐下。

老師首先宣布班乾部還是春節前一樣。希望在新的一學期同學們努力學習,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製度,做到人人爭當好學生。然後緊接著給我們發了新書,當同學們個個領到新書之後。大概各自翻開新書看來看去,一會各個角落各個小群體,卻在竊竊私語。

有的說比上學期難很多,有的說肯定比上學期難,如果比上學期更容易,還要老師乾什麼?我也讚成這種說法,還有一些人表現得若無其事,不說不語不吭聲。

我想這裡也存在著兩種人,一種人持著說到做到百事有老師。也有一種人認為學得進去就學,學不進去就算數,所以人與人之間差距是有的。我的心態始終堅持讀書須用意之信條。

緊接著第二節課又上課了,上課鈴聲剛停,算術老師就進教室了,這個老師表麵上很嚴肅,沒有班主任那麼平易近人。他剛站好,緊接著總結了上學期期末考試的情況。

老師說上學期末考試,一共十九個人算術考滿分。值得大家學習也值得表揚。還有二十一個不及格,剩下的成績一般,老師提醒成績不好的要加強學習,要做到不懂地問老師,或多問問成績好的同學。不要自己又不懂又不問彆人,同時要做到謙虛,要做到學者不怕羞。

說著說著突然老師的嗓門,一下子提高了六七度。大聲說有兩個同學將乘法試題當加法做,他列出那道題六乘以四,老師說他直接就等於十。那這個同學也有點二了,說他二,有點不好也就說他三吧。

老師然後宣布了一條紀律不交作業的,上算術課就站著上課。還宣布了那兩個不懂乘法的同學,將九九表抄十遍,明天下午交上來。

老師也說你自己知道的,不點你的名。然後老師將期末考試的試卷,除了滿分的之外,都發回給他們。叫這些同學看看自己哪些做錯了,要認認真真去改好做好,以免下次考試又做錯。老師苦口婆心地說了一節課,同學們是否都聽進去了?我就不知道了。

當年我在我們班裡,和每個同學都能融合相處,我本性從不欺負任何人,但是也沒有人敢欺負我。我記得和我並排坐的一位楊姓同學,他略矮我幾公分。小時候他總是穿得很整潔,從未見他穿打補丁的衣服和破鞋。他學習成績也很好,但是也從來沒有問過他有幾兄弟幾姊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