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任命,讓錢謙益欣喜於和三位尚書並列的同時,也有一點遺憾——
因為他在重製禮樂上的地位,到底不如劉宗周。
但他仍然打算加入進去,參與這場盛事。
畢竟重製禮樂這種事,百年都輪不到一次,他這一生之中,也就這一次機會了。
想到實學被皇帝列為大同之學,他決定從這方麵著手,爭取在重製禮樂的過程中,爭取更重要的地位。
朱由檢沒有理會他如何想,在滿足這個要求後,又吩咐錢謙益去文思院和報業、印刷行業考察,讓他從儒家經典之中,找到發展實業的理論。
這是他提出實學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把自己要做的事情用學術包裹起來,減輕現實阻力。
錢謙益如果辦得好,那他就算有用。如果無法完成,那就再換個人。
文震孟、黃道周、華允誠雖然名望淺點,但也不是不能用。大明那麼多儒者,總有合適的人。
錢謙益雖然不知這些,但他確實對報紙很感興趣,之前就產生了自己辦一份報紙、宣傳《恒產論》的想法。
在他的思想變成經世致用後,這份規劃中的報紙,自然轉為宣傳實學。
朱由檢聽了很有興趣,認識到報紙雖然是個新事物,但是錢謙益這樣的士人,已經看到了威力。他們已經打算,同樣投入其中。
這種事情,是朱由檢樂於見到的,但是不是現在。
雖然他不能一直壟斷報業,但是在行業發展的初期,他需要進行規範、並且建立足夠的影響力,防範其中風險。
所以考慮之後,朱由檢回應道:
“先生是朝廷官員,直接經營報紙似有不妥。”
“就和京報集團合股經營,向都察院申報一下產業吧!”
“具體的章程,先生可以和內府監的王承恩談。他辦報比較有經驗,會出力幫助先生的。”
“這份報紙,以朕看就叫《大同報》,用來討論大同之學和大同之世。”
“實學是致力於大同的學問,先生要多發表文章,多吸引誌同道合的人。”
把錢謙益打算辦的報紙,納入京報集團。
這種事情,錢謙益自然求之不得,知道有了皇帝做後台,《大同報》就能順利辦下去,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