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運篇的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是陛下重新解釋的。』
『劉宗周更注重禮的運轉,而且把陛下所說的小康之世,解釋為成康之世。』
『陛下為了讓他重製禮樂,接受了這個說法。但是君臣之間,似乎存在差異。』
劉宗周的觀點是一以貫之的,就是重仁義、省刑罰。他把小康之世這個概念解釋為具體存在的成康之世,也是因為“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是他心中的理想治世。
皇帝對此是不是真的認同呢?表麵上似乎是,但在錢謙益看來,卻不見得。
當今皇帝對法律的重視似乎更勝禮樂,之前就設立明法科和司法考試,招收相關人才。
作為推動皇帝把司法考試改為禮法考試的人,錢謙益很清楚這一點。
他敢肯定,皇帝不認同劉宗周的省刑罰。之所以在經筵上認可,不過是避免分歧罷了。
這個分歧裡麵,似乎有他的機會:
『有分歧好啊!』
『沒有分歧陛下怎麼會用我呢?』
察覺到了自己的機會,錢謙益更仔細地翻看報紙,把上麵的文章翻來覆去地讀,看看能不能找到分歧點。皇帝真正的意圖,又隱藏在哪裡。
邸報上的《經筵召對錄》是紀實,錢謙益已經讀過幾遍,知道皇帝的隱藏意圖不在裡麵。在任命劉宗周重製禮樂的經筵上,皇帝不可能顯露這一點。
京報上評論員寫的《高舉大同旗幟,建成小康之世》,在錢謙益看來,更體現皇帝的意圖。
不過在這裡麵,他卻沒有看到有關法律的評論,反而察覺到相比《經筵召對錄》,裡麵多了幾段話。
主要是根據《史記·管晏列傳》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文中提出要豐衣足食、推行教化,以此提高人們的道德境界。
在如何實現大同之世上,也在道德境界極大提高之外,提出了新的基本條件: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實現按需分配。
這樣人們就不會為了衣食而憂心,不必貨藏於己,能夠“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每個人各儘其能、各得其所,實現自由而全麵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