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篇文章,已經被刊登在所有報紙上。”
“京城今天發行的報紙,頭版頭條都是它!”
劉宗周這才想起除了邸報外,還有其他報紙。他有些不安地一一翻開。首先看到了熟悉的《京報》,頭版頭條仍是《致君堯舜疏》。
而且還有評論員文章,回溯了天啟皇帝傳位時對當今皇帝的囑咐。認為皇帝能被劉宗周這樣的大儒認為“有為堯為舜之資”,是在踐行“吾弟當為堯舜之君”這句話。整個大明天下,又迎來一位明君。
再看其它報紙,什麼《京城新聞報》《京城文藝報》,頭版頭條都是這個,而且吹捧得更肉麻,把當今皇帝的功績,來來回回誇讚。
甚至,他翻看其它版麵,也都是這些內容。可以說今日所有的報紙主題隻有一個,那就是稱讚當今皇帝在行堯舜之道,在成為堯舜之君。
有劉宗周這個名滿天下的大儒背書,相比看到報紙的人,會有不少人相信。
劉宗周現在已經明白,自己並不是遞錯了奏疏,而是皇帝故意把自己的奏疏刪減,裁成這個模樣。
這讓他心中極為生氣,覺得皇帝在操弄權術,不是堯舜之君所為。
一時之間,他竟然有些心灰意冷,覺得自己是不是把一腔熱血錯付了,竟然會相信皇帝真的想成為堯舜之君。
好在這個時候,劉若愚按皇帝的囑咐,說出一番話來:
“先生知道為何漢武改製能成功,建文改製卻失敗嗎?”
劉宗周被吸引了注意力,心中有所思慮卻都沒有答出。劉若愚見此說道:
“這是因為建文君的力量和權術,遠遠不及漢武帝啊!”
“周公製定禮樂,也是靠東征建立的威勢。”
“所以先生對遼事的看法,陛下並不讚同。”
“為了避免分歧,影響重製禮樂。陛下在刊登奏疏時,命人刪減了一些內容,以免刊登之後,徒然引起爭論。”
“陛下說,先生的本事是在學問上,不應該為軍事財政等瑣事勞心。”
“昔年方孝孺等人胡亂插手的教訓,先生應引以為戒啊!”
劉宗周聞言默然,同樣想到了這件事。作為一個浙江人,他對方孝孺不可能不了解,甚至還很推崇,輯錄過方孝孺的《正學錄》,寫了幾篇文章。
即使惋惜於方孝孺等人遭遇,他也不能不承認,這些人在軍事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否則也不會讓一個藩王,數年打下天下。
所以,在聽到劉若愚的話語後,他接受了這個說法。認為自己這個沒上過戰場、也沒經曆過多少實務的人,在軍事和財政上的能力,確實無法得到彆人信任。
皇帝都是這個態度,其他人就更彆說了。他的那些觀點如果刊登出去,很可能引起相關人士反擊。起不到多少作用不說,還會衝散踐行堯舜之道這個主題。
所以那些內容確實該刪,不能影響重製禮樂的大計。
而且,劉若愚還按皇帝的囑咐,向他道:
“先生這些年來,應該寫了不少文章。”
“陛下有意將先生的文章輯錄,編為一套文集。”
“這份文集中的內容,陛下絲毫不改。”
“先生若想把奏疏全文發出去,可以放在文集裡。”
這個承諾,讓劉宗周最終歎了口氣,向著皇宮方向拱手道:
“陛下深謀遠慮,臣劉宗周受教。”
“隻是希望下次這樣做時,要提前告知一下。”
“不能像這次的報紙,讓臣措手不及。”
心中還有一些不滿,卻決定接受這件事。
畢竟對他來說,為大明重製禮樂才是最重要的。其它細枝末節,暫且都能放棄。
他在內心之中,認為隻要能把人教化好,軍事財政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終於解釋清楚這件事,劉若愚擦了擦額頭上的細汗,又堆笑道:
“先生的文章,還請快些呈上去。”
“陛下有意摘選一些內容,儘快發行出來。”
“放心,這本選集發行前,一定會讓先生過目。”
“先生認為不妥的,都能自行刪改。”
劉宗周這才放下心,同意了選集發行。經過這次事件,他已經對所謂的摘選有些怕了。如果皇帝還想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