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磨勘法已經被大臣廷議通過,不可能輕易改變。如果皇帝真的把匠官定為雜流出身官員,按磨勘法遷轉,他們沒有阻止的理由。那樣文官就會麵臨三千匠官的競爭,少去很多官位。
可以說,朱由檢是通過漫天要價,無中生有地創造條件和群臣做交換。
這對朱由檢來說實屬無奈,誰讓他先前沒注意傳奉官,把任命傳奉官的路子直接就堵死了。不創造個新條件,怎麼讓群臣同意他對文思院的調整。
所以,在爭執一番之後,朱由檢獲得了對文思院的處置權,決定道:
“前朝有少府,掌百工技巧之政。”
“朕有意成立少府寺,管轄文思院、織染所、雜造局、柴炭司等。”
“工匠、工坊、廠礦這些雜事,就讓少府寺管。”
“工部要忙於朝廷大政,不能為這些瑣事煩心。”
工部尚書薛鳳翔聽到皇帝這些話,心裡咯噔一聲,知道皇帝對工部的調整終於來了。如果他不同意,可能就會以附逆罪名罷官。
這讓他顧不得什麼文官立場、世人非議,當即附和皇帝道:
“陛下所言極是,本朝開國之初,太祖就設有將作司,隸屬工部。”
“如今設立少府寺,合乎太祖本意。”
見他這麼上道,朱由檢很是讚賞,當即回應道:
“少府寺由工部督導,寺卿和少卿由工部和吏部一起推選。”
“其中至少有一個職位由匠官擔任,內部的屬官也以匠官出身優先。”
這個意思是匠官可以擔任少府寺官員、甚至少府寺卿。群臣本能地想要反對,卻聽袁可立道:
“陛下的意思是說,匠官出身官員,除了少府寺官職之外,不能轉任它職?”
“以後他們也不按磨勘法提升品級,而是看少府寺的官位,是否會有空缺?”
朱由檢就是這個意思,先讓文官配合、把工業化推進再說,以後匠官裡麵出現大才,他自然會特賜元士出身,讓他們踏出少府寺。
現在嘛,就先給匠官設立少府寺這個大本營,讓他們在裡麵發育。在文官的配合下,調動各方麵資源,把工業技術完善。
同時,朱由檢設立少府寺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政府的管理辦法不適合用於企業,官辦企業會有很大缺陷。
把工坊、廠礦劃入少府,可以讓它們在一個相對獨立的衙門管轄下,使用不一樣的管理製度。用類似國資委的模式,管理工坊廠礦等企業。
這個考慮,群臣自然不知道。他們隻是在皇帝表示不會把匠官任命在少府寺以外後,表示皇帝英明。
隻要這三千匠官不按磨勘法晉升、不去和文官搶官位,那就沒有妨礙。文思院劃歸少府寺後,正好把匠官限製在裡麵。
對於文官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以後的皇帝想任命匠官出身的傳奉官,也能被他們用這個製度,把傳奉官限製在少府寺。
可以說,設立少府寺後,文思院這個被他們視作大害的機構,再也不會成為大害。
這種把匠官傳奉官絕根的大好事,群臣當然很歡迎,他們紛紛表示,認同少府寺成立。
朱由檢為了防止他們反悔,還在朝會上投票。讓他們同意設立正三品衙門少府寺,把工部的文思院、皮作局、鞍轡局、顏料局、織染所、雜造局、柴炭司、易州山廠,以及南京的文思院、織染所,還有大通關提舉司、龍江提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