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推動科技發展(1 / 2)

《崇禎重振大明》全本免費閱讀

在大明提出“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製夷”,並不是什麼石破天驚的言論。

因為大明雖然有一段時間因為倭患禁海,卻從沒有斷絕和外界交流。著名佛郎機炮,就是嘉靖年間仿製出來的,稱得上“師夷長技”。

而且大明有一批知識分子,一直在開眼看世界。徐光啟這個大學士不用說,前任首輔葉向高,和利瑪竇關係也很好。利瑪竇之所以能葬在京城,就是葉向高等人斡旋的。

可以說,這些大明頂層的人物,對外界一直有了解。不像清朝的時候,除了皇帝之外,很多大臣的眼光,都變得狹隘閉塞。

所以朱由檢的話,並沒有引起什麼爭論。隻是讓大臣認識到,當今皇帝和萬曆皇帝一樣,對外夷的事情很感興趣,而且非常了解——

無論是登極之初根據西方鐘表製定二十四小時製,還是現在的編纂世界史,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一些有心的官員,自然會投其所好,關注外夷長技。

朱由檢的主要目的也是這一點,讓大明學習一些西方擅長的東西,增強軍事實力。

至於科學理論之類,他敢說自己學過的知識很多方麵都超越這個時代,根本不需要向外界學習。

隻是他的精力有限,也不可能一個人推動科技發展,所以他還是決定選個人才,幫自己負責這一點。

這個人選目前是徐光啟,但是因為徐光啟是教徒,有可能把宗教融入科學,把大明的科學研究帶偏。再加上他編寫的《泰西水法》,還有把中國科技寫成西方科技的前科,朱由檢對他並非完全放心。

所以他決定再找些非教徒,幫自己推動科技發展:

“端清世子朱載堉是宗室,本來最適合用他引領宗室向科學方麵發展,可惜他已經過世了。”

“方以智寫出《物理小識》,應該有點科學造詣。”

“宋應星寫出《天工開物》,也有這方麵的潛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