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科舉是以四書五經為主,但是並非不考其它內容。
例如鄉試,除了第一場的四書五經之外,第二場考禮樂論、詔誥表選答一道、判語五條,第三場考策論,有經、史、時務策五道。
可以說考試內容非常廣泛,閱讀量不夠的人,根本不可能中舉。
鑒於一些題目越出越怪,有可能把買不起圖書的貧寒學子篩選下去。朱由檢決定劃定考試範圍,把簡史當做曆史教科書,減輕學子負擔。
同時也能推廣自己編纂的史書,把《皇明通紀》等野史排斥出去。
以後學子即使再好奇這類禁書,也隻能忍著好奇不看,免得記錯曆史,考試出現差錯。
作為一名在後世接受過教育的學生,朱由檢對這些體會很深。可以說,隻要考試不考的,學生就不會記。即使閒著沒事看了,也隻是作為消遣,不會用心記憶。
考試題目被確定從簡史中出題後,大明的學子就會更多地翻看被定為考試相關的簡史。把這些簡史內容,翻來覆去記憶。《皇明通紀》等野史現在還有人熱心研究,以後就可能無人理會。
黃立極聽到皇帝的命令,簡直要高興壞了。他是實在沒有想到,皇帝給自己送來這個大禮。
和這相比,承受些壓力算什麼,以後所有的學子,都要學習他編纂的簡史。把這幾卷簡史,當成曆史方麵的四書五經學習——
這是朱熹的《四書集注》才有的地位,以後他有可能成為曆史方麵的聖人。
皇帝送來的禮物實在太大,以至於黃立極覺得,殿中群臣都在虎視眈眈地盯著自己。這讓他開始考慮要不要把功勞分給他們一點,免得自己太被人嫉妒,被他們彈劾下去。
聽到群臣紛紛出言,說是簡史的編纂不能隻讓大學士參與。黃立極思索之後,同樣向皇帝請求,應該讓六部尚書等大臣,參與簡史編纂。
朱由檢要做的是製定曆史教科書,並不在意誰獲得這個名聲。眼看群臣沒有反對這個命令,反而積極參與編纂,當即就下令道:
“《中國編年簡史》,仍舊以黃立極、張瑞圖為總裁官,負責全書編纂。”
“房壯麗、楊景辰、郭允厚、孟紹虞、王祚遠、袁可立、李若珪、孔貞運、薛鳳翔、呂圖南、張九德擔任副總裁官,參與相關內容編纂。”
“這六卷簡史,除了按年份講述之外,還要按朝代講述各朝的政治、官製、財政、經濟、禮樂、軍事、法律、工程、技術等方麵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