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督撫施政綱要(2 / 2)

優點自然是公平,注重資曆的同時,也很注重功績。甚至有年功的官員,會更容易脫穎而出。

缺點當然是升官慢,像魏忠賢當政時幾年就把一個六七品官員提拔到一二品的事情,以後不可能再出現。

這個發現,讓朝堂上支持磨勘法的官員,變得更多起來。

因為魏忠賢當政時隨意提拔,完全無視以前約定俗成的規矩。朝堂上的官員都有些怕了,認為需要製度規範。

否則磨勘法被否決,皇帝以後用閹黨的前例,把他中意的官員迅速提拔上去,他們還能怎麼辦?

到時候磨勘法仍然要推行,隻是朝堂上換了一批人。

這讓大臣們覺得,由他們推行磨勘法也不錯,能讓其他官員難以很快提拔、威脅他們地位。

在這些大臣的支持下,進士出身的官員,也認識到推行磨勘法的好處。

尤其是磨勘法推行後,進士的地位會徹底確立。非進士出身的官員,不可能威脅到他們——

除非這些人被特賜元士出身,磨勘期和進士一樣。

但是特賜元士出身名額有限,最多也就是進士的十分之一,根本不可能威脅到進士。

之前的三途並用,徹底變成進士為尊。

有人不禁要問了,現在的官員不就以進士為尊嗎?這樣有什麼區彆呢?

區彆當然是有!

現在的官員以進士為尊,卻並沒有限製舉貢、吏員出身的官員成為高官。

進士為尊是進士爭取來的地位,並沒有完全用製度定下來。

磨勘法推行之後,進士磨勘期四年,非進士磨勘期六年,差距非常明顯。進士作為文官主體的製度,能夠徹底定下來。舉貢、吏員出身,再無法威脅進士。

說白了,皇帝是用磨勘法這個製度,承認進士爭取來的地位。

所以進士出身的官員,越來越支持磨勘法。

在京城的舉人、國子監的貢生,自然是反對磨勘法的居多。

但是這些人越反對,進士就越支持。因為他們認識到,舉貢出身的官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