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海外承天爵位(1 / 2)

《崇禎重振大明》全本免費閱讀

允許諸侯設立宗廟,這是朱由檢的一個手段。

他知道海外爵位對大明的人吸引力很小,這從他在群臣那裡輕易獲得境外事務主導權就可以看出來——

大明普遍認為境外就是蠻夷,邊疆政策基本是被動應對,完全沒有進取之心。

這從洪武、永樂之後,大明在邊角不斷丟失土地就能看出來。

文官主導的政權,本能地排斥武事。大明沒有像前宋一樣衰弱,已經是件幸事。

俞龍戚虎、東李西麻這些世襲軍官,對大明的貢獻不僅僅表麵上那些。正是他們這些人,讓大明的軍事力量,維持在一個下限。

不過這個下限,變得越來越低,現在已應付不了東北後金建虜。

這讓朱由檢痛下決心,改變衛所體係。

不過衛所製度延續二百多年,在朝中有五軍都督府、錦衣衛和勳貴外戚,在地方有衛所、軍民府、軍民司,甚至連進士都有兩三成出身衛所,改變它的難度可想而知。

朱由檢甚至不敢流露這個想法,隻敢在海外先試試,看看自己推出的海外爵位,能不能比世官更有吸引力。

世界已經進入大航海時代,如果經營得好,沿海會更掙錢。

鄭和二百多年前就說過:“國家欲富強,不能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

如果海外貴族能更富裕,自然能吸引衛所軍官轉為海外貴族。

讓他們去海外開辟領地,成為大明屏障!

基於這個想法,朱由檢推出宗廟製度,允許諸侯建立五廟,在裡麵祭祀祖先。

這個製度,對一些人來說可能無所謂,但是對注重祖宗的人來說,拚命也要得到。

還有像王體乾這樣的宦官,他們沒有後代。如果死後能夠進入宗廟,那些獲得爵位的人,事實上就是他們的後嗣。這對他們的吸引力,自然可謂極大。

不過,宗廟說到底還是虛名,朱由檢接下來推出的,自然就是實利:

“《禮記·王製》曰:王者之製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裡,公侯田方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

“《周禮》曰: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裡。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裡。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裡。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裡。諸男之地,封疆方百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