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認識,讓朱由檢打定主意,以後要想法提高鹽稅。邊軍這個負擔,就該鹽業承擔!
鹽稅的事以後再說,朱由檢現在考慮的是改革爵位,為以後改動衛所體係做準備。他打算先在海外試行,和王體乾商量道:
“朕打算增設世襲子爵、世襲男爵、世襲爵士三個世襲爵位。”
“其中子爵、男爵分為一二三等,爵士分為普通爵士和高等爵士,一共八個等級。”
“對應七個品級的九等世官,改為相應爵位。”
又拿封給王體乾的弟侄的世襲指揮同知舉例:
“世襲指揮同知改為世襲子爵、二等子,在子爵這個範圍內升降。”
“如果沒有功勞,下一代就降為三等子,但是不會再往下降,不會降為男爵。”
“如果有功,可以升為二等子、一等子,甚至追贈伯爵,擁有相應封號。”
子爵男爵這些,朱由檢是沒打算給封號的。之前他冊封順天貴族時,就懶得給那些低級貴族想封號。
而且大明有四百九十三個衛、二千五百九十三個所,還有三百一十五個守禦千戶所。大部分衛所軍官都是世襲,還不是一一對應,要超出編製不少。
例如威海衛就流傳著十八家指揮說法,遠遠超出一個指揮使、兩個指揮同知、四個指揮僉事的數量。
這些人全部轉為子爵,那麼多的封號難以擬定不說,數量也會多得讓人記不住。
所以朱由檢直接以一等子、二等子、三等子稱呼,隻有追贈伯爵的子爵,才能有擁有爵位封號——
他們的後人可以把追贈的伯爵封號,冠在子爵前麵。
這種做法,導致後來子男士和公侯伯有了明顯區分,一個是沒有爵位封號的低級貴族,一個是擁有爵位封號的高級貴族,地位截然不同。
還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朱由檢提出這個設想後,王體乾感覺可行。如果能讓他穿子爵服飾、戴子爵簪纓,那樣就更好了——
當年魏良卿晉封後,魏忠賢就立即戴上公侯伯簪纓,班次也排在王體乾前麵。
隻是當今皇帝即位後,魏忠賢不敢太招搖,才沒有繼續戴簪纓。
想到魏忠賢先前的事情,王體乾委婉提出這個建議,朱由檢哈哈一笑,當即就向他道:
“你弟侄的爵位是因為你而來,他們能戴簪纓,你自然同樣可以。”
“以後內臣都是這個規矩,伱們的弟侄蔭襲什麼爵位,你們就能穿什麼服飾。”
對這種不需要自己花多少錢、就能提高人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