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四甲五甲進士(1 / 2)

《崇禎重振大明》全本免費閱讀

比例定下來後,還要確定總額。

朱由檢早就說過要多取用些進士,補充都察院官員。

雖然如今設立了明法科、明算科,都察院官員能用這兩科進士補充。但是明年的進士科取用人數,同樣不能減少——

否則各地士子會有意見,尤其是那些不精通法律、數算的。

具體要錄用多少人,朱由檢做過計算。

大明文官數量約有一萬多,但是減去不入流的教諭、學正之後——

實際有品級的文官,約九千人。

正七品及以上文官,約三千人。

這是朱由檢命人按《大明會典》統計的官員數量,實際肯定有出入,但是偏差不會太大。

按照以前進士授官大多在七品以上的慣例,大明需要的進士官員,大約在三千這個數字。

大明進士的登科年齡平均約三十歲,按照七十致仕計算,理論上約有十四科進士同在官場做官。

理想情況下,每科取用二百一十四人,就能滿足三千官位。國初的時候每科進士一二百,那時還有舉人監生登上高位。

後來每科取用三百多,官場上就以進士為主了。

三百乘以十四,大約有四千多名進士,都有資格在朝廷擔任高官,超過三千個官位需要。

這些人為了爭奪官位,鬥爭越來越激烈。

官場位置有限,為了讓自己留下來、把彆人趕下去,進士之間按照同鄉同年等關係組成小圈子,利用考核考察、尤其是京察黜落官員——

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源頭由此而來。

通過數據統計知道這個問題,朱由檢卻沒有少錄取進士的想法。

進士多了固然會引發官場鬥爭,少了卻更不好。

尤其是廷推、部推、會選等選用官員權力現在都被文官掌握,如果進士數量沒有官位多,他們隻需要考中進士,就能按部就班成為高官——

那對皇帝更不好,進士會更有底氣不理皇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