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所以黃帝紀元不用強求確切年份,隻要是在黃帝的年代就可以了。”
定下這個基調,朱由檢道:
“今年往前4324年,是唐堯往前三百年的甲子年。以該年為黃帝紀元元年,更往前稱為黃帝紀元前。”
“黃帝紀元除了數字紀年外,並用乾支紀年,今年是第七十三個乾支循環的第四年,是為丁卯年。”
“所以今年的全稱是:黃帝紀元四千三百二十四年,天啟七年,丁卯年。”
“今日的全稱是:八月己酉月,二十六日己未日。”
“禮部擬定祭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若是上天認可,今後就以此紀年。”
群臣或許還有其他意見,但是皇帝發話,並且要祭告天地祖宗,他們有再多的想法,也隻能強行壓回去。
就這樣,朱由檢用自己身為天子的權力,壓下其他觀點。避免民間有人議論紛紛,冒出什麼讖言。
不止如此,朱由檢還把民間俗稱的皇曆,正式定名為黃曆,以便民間更容易接受黃帝紀元。後來流傳過程中,人們更多地把黃帝紀元年份簡稱為黃曆年份,黃曆這個詞語,成為了黃帝紀元的簡稱。
這些變化自然不是如今的朱由檢能知道,在確定黃帝紀元之後,朱由檢當即命令翰林院,編纂《中國編年簡史》和《世界編年簡史》,以中國的視角,記錄世界曆史。
翰林院的官員聽到,頓時興奮異常。他們之所以支持新的紀年法,不就是為了青史留名嗎?如今朱由檢讓他們編撰史書,這可是青史留名的好機會。
就連內閣的幾位大學士,也忍不住這個誘惑,紛紛主動請纓。
雖然知道四人並不是理想人選,朱由檢為了回報他們輔佐自己登極的功勞,還是命令黃立極、張瑞圖主持編纂《中國編年簡史》,施鳳來、李國普主持編纂《世界編年簡史》。讓他們儘快編纂出第一版簡史,爭取年內定稿。
四人覺得困難,都覺得難以完成,朱由檢道:
“不求麵麵俱到,隻要有大事即可。”
“所有事跡務必源自信史,有存疑者可暫時舍棄,留待以後增添和編纂全史。”
聽到還有全史,四人更是欣喜。因為他們已經聽出來,隻要簡史編得好,以後很可能由他們編纂全史。這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