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大爭之世(2 / 2)

“是極!是極!若是仍按前朝,王在晉老先生的後人,那就不能考進士了。而且缺筆之例,也自唐時始。陛下明令不用缺筆,也是一樁德政。”

對於避諱一事,幾乎全是稱讚。畢竟作為文人,沒有人想在寫文章時還要小心避諱。明朝避諱之法一向甚輕,除了朱棣的“棣”字需要單獨避諱外,其他時候隻需要注意曆代先帝的名字連起來是什麼即可,需要避諱的地方非常之少。如今皇帝登極後重申這一點,甚合他們心意。

但是,對皇帝要求直接稱呼名字,卻有人表示不解:

“稱呼祖籍、官職、諡號,是在表示尊重。”

“陛下為何要禁止這樣,讓人直接稱呼名字呢?”

旁邊一人聞言,直接詢問他道:

“韓昌黎人人皆知,那麼李昌穀的名號,有幾個人知道?”

這人當即回道:

“李賀祖籍隴西,死後葬於昌穀鄉,難道會有人不知道?”

旁邊的人又問:

“那麼李安邑這個名號,你可知道是誰?”

這人思索良久,都沒想到安邑有什麼姓李的名人,正在羞惱之際,已經有人回答道:

“李德裕世居安邑裡,其父李吉甫,人稱安邑李丞相。”

“世兄拿這樣的稱呼詢問,不覺太過了嗎?李安邑之名,可沒古籍記載。”

那人卻搖頭道:

“不然,古籍中有這個稱呼。”

“《唐國史補》有雲:近俗以權臣所居坊呼之,李安邑最著,如爵號焉。”

“如果按古人的辦法尊稱,今人就不僅要記住古人的姓名和字號,還要連祖籍、官職、諡號,甚至居住的裡坊都要記住。”

“陛下讓我們直接稱呼名字,其實也是德政啊!”

許多人聞言點頭,覺得確實如此。不說那些曆史名人,許多人在稱呼一些重臣時,對他們的稱呼都要斟酌再三。如今皇帝讓人專門寫了文章,說是直接稱呼姓名即可,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