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全本免費閱讀
“如果把中旨發給文官,會是什麼結果?”
想要知道自己的權力邊界,朱由檢繼續問道。
侯保山有些遲疑,朱由檢見此說道:
“讓你說你就說,朕恕你無罪!”
獲取皇帝賞識的機會就在眼前,侯保山想到魏忠賢等人的權勢,壯著膽子說道:
“用中旨提拔的官員,是不被文官認可的。”
“他們說官員必須經過廷推,不經廷推升官,不如把他們罷官。”
“有個大臣好像曾說過:大臣進用,宜出廷推。若是由他途進,請賜罷黜。”
又舉例道:
“萬曆老爺生前,曾經遺命封鄭貴妃為皇後。禮部侍郎孫如遊力爭,這件事情就被阻止了。因為這道遺命沒有經過內閣,在他們看來不是正式的聖旨。”
“後來泰昌老爺酬功,沒有經過廷推,就把孫如遊任命為大學士。朝臣多有詆毀,孫如遊這個大學士坐不穩,隻能上疏求去。”
“到了大行皇帝時,孫如遊連上十四疏乞去,先帝沒有辦法,隻能讓他離去。”
“天啟年間的大學士,多是廷推而來。先帝即使不滿意,也隻能讓他們先當著,再想辦法換人。所以不過七年,就有二十位大學士。”
心中吃了一驚,朱由檢實在沒想到,天啟不過七年,就有二十位大學士。這個更換的頻率,相比曆史上的崇禎,也是不遑多讓。
再想到曆史上崇禎年間短短十七年,就有五十位大學士,被人譏笑為“崇禎五十相”,朱由檢不由歎息:
誰知道崇禎朝的大學士,哪些是皇帝任命的呢?崇禎皇帝隻能通過更換,尋找合適人才。
但是即便換了五十個,崇禎年間仍舊沒幾個做出功績的大學士。給人留下印象的,隻有徐光啟、溫體仁、周延儒寥寥數人而已——
廷推大學士這件事,真的很不靠譜!
隻要動腦子想想,朱由檢就能知道。那些文臣為了當上大學士,會是什麼做法。這樣推舉出來的往往不是有能力的人才,而是麵麵俱到一團和氣的人。這種人平時或許還能維持朝局,但是在內憂外患的時候,卻根本無力改變局麵。
而且更麻煩的是,朝堂上的文官還會拉幫結派,通過利益交換,推舉自己黨派的人當大學士。更有甚者黨同伐異,以便後續廷推的大學士仍是自己一派的人——
難怪明末的政治風氣會越來越差,發展成了黨爭。
這還不止,朱由檢又聽侯保山道:
“內閣大學士要廷推,尚書、侍郎、督撫也要廷推,太常卿以下部推,通參以下吏部會選。”
“三品以上,九卿及僉都禦史、祭酒,廷推上二人或三人。內閣大學士,吏、兵二部尚書,廷推上二人。由吏部文選司擬定名單。”
“東林黨顧憲成,就是因為在當文選司郎中時,因為廷推閣臣觸怒萬曆老爺,被削去官籍革職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