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Day6 正月初四(1 / 2)

11天 周悠遊 6149 字 2024-07-06

《11天》全本免費閱讀

1.

從昨天出門背的包裡摸出手機,信號滿格後,進來一條短信。

“同學聚會,去嗎?”

兩個小時前,小瑪麗發的。

我按了三個字。

“你懂的。”

高中報道那天,問路認識了小瑪麗。

她順路,我們邊走邊聊,結果發現我們竟然是同班。

然後,來日方長,你來我往,不知不覺發展成了現在的友誼。

不是那種膩膩歪歪的閨蜜,也並沒有肝膽相照的激情。

有點距離感,不用成天廢話連篇,但又隨時可以聊聊。

能保持長期聯係的朋友,相處起來都屬於這種模式。

要全是這樣的人聚到一塊,出去吃個飯什麼的,我還挺樂意。

同學聚會我不願意去。

性格和人多,那都可以不是主要原因。

最重要的是,我沒有參加的立場。

無論是班級、學院,還是科係,並沒有什麼集體感。

集體感到底是什麼意思?

到現在也不是很清楚。

剛去搜了一下:在具有一定活動範圍,共同經濟基礎、思想基礎、政治目的、社會利益的團體中,每個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及情緒交織在一起,做為一個整體對客觀事物所流露出來的情感反應。

這是百度百科對“集體感”的解釋。

我覺得不太是這個意思。

又搜了一下英語描述集體感的用詞:Senseofcollectiveidentity、senseofcollectivity、togetherness……

這個還比較靠譜。

collective-identity:集體身份,群體認同。

個人在集體中的自我感覺。

如果自我感覺良好,更容易投入到集體感當中。

反之,則會削弱對集體進行感情投射。

如此說來,集體感是建立在自我認同感的基礎之上。

若自我認同感長年處在低於社會人均水平以下,那麼,自然不會對集體產生過多的情感。

沒錯,我就這樣。

成天和自己較勁都忙不過來呢,哪有閒工夫在集體裡找存在感。

當然我知道,這是不對的。

所以,有時候也琢磨,之前沒能參與到集體中算不算一種遺憾?

總不能一直這樣活著吧?

怎麼能改一改,更多地融入到人群當中?

但改的話,應該往前看對吧。

相比挽回過去的遺憾,善待現在和將來才更有意義。

至於說,看看當年的同學如今都什麼樣、在乾嘛。

很遺憾,沒有這樣的好奇心和動機。

說的好像很冷漠,但的確如此。

想關注的人,不用聚會也有辦法去了解。

不在意的人,聚到一起也未必有話可說。

況且,不僅僅是聚會,各種朋友圈和社交媒體上,你能看到什麼,知道什麼,完全取決於對方想讓你了解什麼。

每個人願意釋放出來的信息,都是經過個人對自我形象進行選擇後的結果。

真實的生活裡什麼樣,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你看,同學聚會,我真沒什麼非去不可的理由。

更何況是,像我這種,沒有青春的女同學。

青春小說和近幾年火起來的炒冷飯青春片裡麵寫的演的,統統和我的青春不是一回事。

並沒有什麼長得特彆好看、有才華又大長腿的男同學。

沒有瘋狂喝酒、抽煙、唱K、夜不歸宿、酒吧打工的情節。

被人暗戀生日收到佚名禮物、為情所困使勁兒折騰自己……就更不可能了。

真實的生活和青春,隻有想讓自己變強的鬥爭和自己對抗自己的硝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