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北方的習俗,今夜要一起包餃子,然後明天一起吃餃子,朱槿榮還記得這個,風母早命下人早早備齊了所需。
大家一起包餃子,可惜朱槿榮連餃子都不會包,笨手笨腳的惹人發笑,常捷很有耐心的教授她,東北人喜歡吃餃子,所以逢年過節都要吃餃子,所以常捷會的花樣也很多。
而能和朱槿榮作伴的隻有朱棲了,他年紀小,包餃子都體現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這個是小豬餃子,那個是小馬餃子,還有這個,是大哥哥的分例,那個送給二姐姐……其實包的餃子根本辯不出形狀,但他稚嫩的語言讓人噴飯。
朱槿榮包的餃子可以與朱棲媲美,盧姨娘看了也發笑,調侃朱槿榮道,“大姐兒這可包的是什麼小馬餃子?小豬餃子?”
朱槿榮被這調侃惹紅了臉,多少次都想棄之不包,但還是本著學習的態度,湊在常捷的身旁,看他如何將一個個餃子包的完美。
包完餃子就是吃餃子了,關中喜食酸湯餃子,油潑餃子,那一碗餃子湯則是備了青菜、香菜、芝麻、紅油,再加上調味料,被滾燙的餃子湯那麼一激,就是酸湯餃子了,油潑則是更加簡單,就是大蒜碎、秦椒再加上調味料,以熱油潑之,那餃子的花樣也多,廚房還準備了烙餃、蒸餃。
最後朱槿榮吃了一肚子的餃子,倒是沒有去吃自己包的,全跟其他人搶著吃常捷包的了,說起來常捷包的真不賴,一個個白白胖胖,煮過也沒有露餃子餡,他有著這手藝,開個東北餃子館都足夠了。
轉眼就過了這除夕,也要去給眾人拜年了,按計劃,初一到本家,也就是西府的朱繼鋼來東府拜年,一起看了舞獅表演;初二到娘家,也就是去往風家拜年;初三去親朋好友家,當然也少不了保元先生、白臨江、以及許多朱槿榮不認識的親朋好友家拜年,初五要祭祀,送財神……
於是年就要這樣過完了,可以等元夕了,這個過程中除了長了幾身肥膘,就是收獲了一筆壓歲錢,朱槿榮就這樣想著,手撐著下巴,看向鏡子中的自己,任由那些丫鬟女婢擺弄著自己。
“大姐兒可收拾停擺了?主母命人來催,回娘家可遲不得!”時間推移到了初二,到了回娘家的日子,燦橘一邊走,一邊說,語帶著笑意。
“好了好了,這就走。”朱槿榮滿口答應,隨即起身,將思緒丟在腦後。
一行人套了馬車,帶著準備好的禮物去往風府,因為風府有老太太存在的緣故,新年都是在一起過的,所以比朱府還熱鬨些。
風世怡和風世欣兄弟兩人都是當爺爺的人了,出門迎客的重任自然落到了兒子身上,風章覺身為長房嫡子,意氣風發的在那裡待人接物。
“姑父來了,姑姑也來了,還有槿榮,快快裡麵坐,老太太和父親都盼著呢。”風章覺拱手朝著幾人行禮,迎著幾人進了廳堂。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那廳堂也人數頗多,以風燭南為首,一群比朱槿榮還小的孩子拿著炮仗和煙火瘋玩,還計算著壓歲錢怎麼花,一副無憂無慮的模樣。
正是發育的年紀,過了幾個月,風燭南也拔高了不少,他可能被長輩教育了,見了眾人還知道規矩的行禮,稱呼每一個遇上的親眷,好歹是見了朱槿榮,不叫野豬了。
朱承柔和風母自然要帶著幾人去拜會風老太太,過了片刻,那風章末之妻阮似也來了,招呼幾人去了老太太處。
老太太處也是熱鬨非凡,請安的婆子媳婦歡聚一堂,隻見高堂之上,風老太太戴上老花鏡,撐著眼鏡腿兒打量朱槿榮幾人,“可憐見的孩子,快到姥姥這裡坐,果然是長身體的年紀,這幾日沒見,都有了大的變化。”
幾人遂在風老太太周遭坐了,即刻有丫鬟捧來花生瓜子蜜餞等物以供幾人淡淡嘴,聊些天,可能是這天聊的無趣,朱承柔依禮坐了片刻,便出去找風世怡、風世欣了,隻剩下朱槿榮和一等弟弟妹妹。
具體聊了什麼,朱槿榮也沒有聽進去,無非是孩子的教育和事業的進步,她磕著瓜子以虛應無聊的時光,左顧右盼把風老太太這擺置精美的屋子看了一個遍。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那就精彩了,隻見一丫鬟跌跌撞撞跑到這廳堂內,眼淚連連,喘著粗氣,連話都說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