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全本免費閱讀
為防止被今文經學派的人拿到把柄,一乾角色均使用了化名,但是結合時事,誰還猜不出來講的是馬燕暗中殺人滅口那點子破事兒呢?戲中胡娘子最終告禦狀成功,從上到下一應貪贓枉法的官員全都鋃鐺入獄,可現實卻是,胡娘子投告無門,殺人者依舊逍遙法外。
這殘酷的對比進一步點燃了洛京百姓們的情緒,一時間街頭巷尾討論的都是《胡娘子告狀》的情節,戲班子每到一處巡演就萬人空巷,據說就連身在北君山上清修的皇帝陛下,都聽說了這出新奇戲碼,出言詢問:“朕聽說民間出了一種新花樣,叫折子戲,那出《胡娘子告狀》唱得委婉動人,不知是不是真的?”
雖然不知大宦官虞澤是如何對答的,但宮中流傳出的這隻言片語已足夠百姓們激動,大家都期盼著現實也能如戲中一樣,皇帝英明神斷,最終還草民一個公道。
在這關鍵時刻,終於輪到陳潛出手了。
他當堂參奏馬燕殺人滅口、飛揚跋扈,今文經學派從上到下層層包庇、腐朽不堪,並提出《公羊春秋》已不足以教化世人,應當廢《公羊春秋》改立古文經學派的《左氏春秋》為官學。
對於現代人而言,“法治”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但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卻並非如此,尤其是在大寧朝,雖有大寧律法,但這律法就像方便麵包裝袋上的牛肉大蝦,有是有,但是隻是用來給你看看。
大寧朝的基層官員判決案例更多是參考《公羊春秋》裡的例子,拋開國家律法,以春秋時期先人們的言行作為當下的判決模板,也就是所謂的“引經決獄”。
引經決獄的影響當然是很壞的,將儒家經典置於國家法律之上,一來破壞了案件的審理規則,司法人員的主觀臆斷高於一切,為貪贓枉法大開方便之門;二來破壞了法律的平等原則,使封建特權、宗法倫理等諸多落後思想喧囂塵上。
但引經決獄始於舊朝武帝時期,延用至今已有二百餘年,早已深入人心,對於此時的大寧朝百姓宣傳要法治不要人治,就像對二十一世紀的人們高呼“反清複明”一樣離奇。
至少以文照目前的地位,絕無可能做到。
她隻能嘗試著前進一小步,比如提議利用此次今文經學派露出的明顯的司法漏洞,攻擊他們的決獄經典《公羊春秋》,以期自家古文經學派的《左氏春秋》能夠取而代之。
一旦《左氏春秋》成功上位,把大寧朝的司法權握在手中,就相當於咬掉了今文經學派的一條臂膀,古文經學派的局麵將會徹底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