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成吉思汗是真的太逆天了!”
聽到秦遠的介紹,徐客默默點了點頭,一臉感慨的說道。
“是的,一個能夠將疆土麵積擴大到3300萬平方公裡的存在,也就隻有一個成吉思汗了,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秦遠亦是佩服道。
在曆代的帝王之中,除了秦始皇之外,他最為佩服的便是成吉思汗了。
“打住,咱們現在是在西夏王陵這裡,西夏就是蒙古帝國滅的,在這裡提成吉思汗是不是有些不禮貌了。”
聽到徐客和秦遠突然聊起了成吉思汗,一邊的程東連忙笑著打斷道。
西夏王朝的覆滅跟蒙古帝國有著直接的關係,而西夏皇陵這裡埋葬的是西夏曆代的皇帝。
因此在這個地方提成吉思汗,不亞於墳頭蹦迪,要是真有鬼神,埋葬在裡麵的曆代皇帝估計都要氣的爬出來揍他們了。
“哈哈哈,你說的對,咱們在這個地方提蒙古帝國確實有些不合適,我們還是將重點放在這些陵墓上吧。”
秦遠一邊說著,一邊帶領著一夥人朝著陵墓的方向走去,然後繼續認真的介紹起來。
“西夏王陵中帝陵共有9座,一號、二號、三號、五號、七號和九號陵位於平原之上。
四號、六號和八號陵則依山而建,每一座帝陵均坐北朝南,呈縱向長方形,占地麵積達10萬平方米以上。
這些帝陵的外郭形製雖然有開口式、封閉式和無外郭式三種。
但內部結構卻大體相同,分為角台、闕台、月城、陵城四部分。
這些帝陵的外郭或宮城的長寬比例都在1.5:1.7之間,與史籍記載的興慶府城郭的長寬比大致相當。
史籍當中記載西夏王陵有名號的也隻有9座,而神宗李遵頊、獻宗李德旺、末主李晛的陵墓史籍沒有記載。
可能存在的其餘三座帝陵則或許由於西夏末年兵荒馬亂而並未建造。
也有可能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當地某建築單位夷平。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1號王陵,這陵名叫做-裕陵。
裡麵埋葬的是西夏太祖李繼遷,埋葬時間大概是在1038年。
裕陵坐北朝南,方向南偏東15度,地麵建築全部變成廢墟。
整個陵園為封閉式外神牆包圍,牆外有角台,陵園內從南到北有闕台、碑亭、月城、內城。
內城中有獻殿、墓道、陵台等建築,外城呈南北長方形,南北長360米,東西寬250米。
南牆正中留有門道,寬約35米,其餘三麵封閉,牆體為夯土實心,外表包砌石塊,厚度在1.7米左右。
不過你們也看到了該陵園的外城已經全部倒塌,隻能隱約的看出一點當年的曆史痕跡。
現在隨我到陵園的南端,看到前麵那兩個東西沒有,那就是闕台了。
它們彼此相距65米,由黃沙質夯土築成,基底呈正方形,每邊長8米,高6米左右。
在這個陵園內共有三座碑亭遺址,其中在東側有2座,西側有1座。
靠北的一側東西兩座碑亭相對,距離闕台各40米,兩碑亭相距65米。
西碑亭殘存台基約1.5米,台麵邊長10米,台麵殘存鋪地磚。
台基周圍被倒塌的殘磚亂瓦及土石填起,堆積呈圓台型。
除了碑亭外,在這個陵園中還有一處月城遺址。
月城的牆體為黃沙土夯築,夯層厚8至13厘米不等。
月城內神道兩側各有兩列石像生遺址,間距15米,石像生殘塊已很難找到。
月城以北為內城遺址,該遺址呈南北長方形,南北長約115米,東西長200米。
四麵以神牆環繞,南端距離外城137米,東、西、北三麵均相距22米左右。
牆基寬約3米,黃沙土分段夯築,殘存最高可達4米有餘,看著還是相當壯觀的。”
秦遠像是一個真正的導遊,一邊帶領著大家圍繞著裕陵走了一圈,一邊極為詳細的介紹起陵園內的結構和特征。
這些都是非常專業的東西,一般人就算是上網查詢好,也不可能記住。
就更是不用說將其一字不落的說出來了,能夠做到如此之人也隻有眼前的秦遠了。
聽到秦遠竟然能夠如數家珍一般的將眼前這個陵區內的東西都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場的所有人都忍不住對著秦遠豎起了大拇指,直呼牛逼。
而對於他們這樣的反應,秦遠早已經見怪不怪了。
他淡淡一笑,就帶著他們朝著下一個陵區走去。
“今天要將九個王陵全部講完不現實,也沒有必要,我就不一一去講了。
我們現在再去看一下陵區之中規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3號王陵就可以了。
3號王陵也稱作昊王墳,是旅遊者經常參觀的一座王陵。
塋域麵積約15萬平方米,雖遭破壞,但仍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
下葬時間大概在1048年,埋葬的皇帝是景宗-李元昊。
咱們在前麵提到過,李元昊是西夏的開國皇帝。
而他也算是一個傳奇人物,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咱們可以稍微的聊聊。
李元昊出生在靈州,也就是今天的寧夏靈武,他是一個黨項貴族之家的孩子。
他出生的次年,祖父李繼遷在和吐蕃六穀部首領潘羅支的作戰中,身中流矢,傷重死去。
由其父李德明繼立為夏州,也就是今天的SX省-靖邊縣,在那裡做了定難軍,以此留後。
其後,李德明奉行“聯遼睦宋”之策,使黨項夏州李氏政權在和平的環境中得到迅速發展。
尚在髫齡的李元昊,對父親的睦宋政策,特彆是同宋朝的經濟貿易,不能理解。
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用馬匹換取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