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歐洲青銅器來自華夏(2 / 2)

“不是,你怎麼看出來先進的?”張揚忍不住反問道。

“哥們兒,伱一看就不懂青銅劍啊!”

男大學生非常專業的分析道

“人家的劍是3600年前的,劍長普遍達到了40厘米以上,有的甚至有50厘米。”

“但是在華夏,3000年前的青銅劍,普遍也就30厘米的樣子。”

“一寸長、一寸強,這話總聽說過吧?早期的青銅強度不夠,鑄造的武器太長容易折斷,人家能造這麼長,說明他們的青銅冶煉技術好啊!”

“領先了我們600多年還不止。”

“我……”張揚拳頭攥緊了。

“張揚,你還ok嗎?”安娜輕輕湊過來,在他耳邊小聲的問道。

張揚打字回複說

“我沒事,就是坐久了屁股有點不舒服。”

“不好意思,那等會兒我幫你揉揉?”

“不用了,咱們還是安心看完吧。”

張揚剛發完消息,他期待中的“英雄”站出來了。

一位上台看青銅劍的學生,非常機智的溜達到了講台後,通過麥克風向大家說

“不是吧?你們在場的人,不會真的相信,西歐在3600年前,就有這麼好的青銅劍吧?”

“大家剛才沒看到,青銅劍出土的時候有一張圖片,劍是緊緊挨著骨骼的,但是骨骼上麵卻一點兒綠色都沒有,這合理嗎?難道幾千年的時間,分子不運動的嗎?”

“我知道你們學曆史的,不懂什麼叫分子間的運動,那染色這個詞,你們總知道吧?銅鏽粘到衣服上會染色,為什麼出土時的土和骨頭不會?”

“因為像素不高啊!”

張揚旁邊的男大學生站起來答道

“這位同學,你一看就沒有進過考古現場啊!現場一般水汽很足的,相機很難拍清楚。”

“我覺得你的關注,更多的應該放在青銅劍本身,還有附近人類殘骸的碳14檢測結果上。”

“剛才我已經和我旁邊的這位老哥討論過了……”

男大學生指了指張揚,把他剛才說的,關於青銅劍長度和鍛造技術的理論,又說了一遍。

張揚在旁邊聽得手好癢。

這個人默認青銅劍是真的。

然後由此推出了一係列離譜的結論。

不過台上的學生,明顯是有兩把刷子的,當即反問道

“既然當年歐洲的青銅冶煉技術這麼發達,為什麼沒有大型的冶煉遺址呢?”

“因為沒有銅礦啊。”

“沒有銅礦,他們怎麼精進冶煉技術呢?難道是從娘胎裡帶的、這麼好的冶煉技術嗎?”

“是西亞和東南歐傳過來的啊!”

“不好意思,在西亞和東南歐,同時代都沒有發現這麼好的冶煉技術,你這個已經超過同期所有文化了。”

“不是同期。唉,你沒明白我的意思。比如西亞傳過來的技術是5,經過300年,歐洲發展到了50,但是西亞才30,華夏才25,這時候西歐的技術,當然領先同時代了。”

“所以你的意思是,一個銅礦貧乏的地區,銅器出土數量不到彆的地方百分之一的地區,他們技術提高的程度,卻比彆的地方還快?”

“對啊,這幾把青銅劍就是明證……”

“你這是循環論證。”

“不,我說的就是事實,不然你怎麼解釋這十五把青銅劍?”

“……”

張揚想象中的畫麵終於出現了。

這兩個人吵著吵著,開始有其他的學生加入了進來,現場直接成了辯論賽。

但是有點出乎張揚意料的是,支持自己身邊這個男大學生的,竟然占了大多數。

反倒是台上最先發言的那個學生,被扣上了“偽史論民科”的帽子。

被人瘋狂圍攻。

而究其原因,是因為現場有十五把堪稱“鐵證”的青銅劍。

“張揚,他們討論的好激烈,我們是優勢還是劣勢?”安娜詢問張揚。

這個問題,張揚沒有回答。

他打字反問道

“你們拉到的讚助,還會被收回嗎?我感覺你媽媽他們有點太高調了,這樣可能會被人識破的。”

安娜馬上回複道

“沒事,如果展示到最後,發現有負麵影響,我們就不會報道,慢慢的,大家就忘了。”

“我去,你早說啊。”張揚喃喃自語道。

原來德國人也玩“記憶消失術”這一套啊,白擔心了。

這時候,張揚旁邊的男大學生說話說累了,坐下來拍了拍張揚的肩膀

“哥,你的礦泉水借我喝一口唄!”

“我要懟死台上那個人,多少年了,天朝上國的辮子還剪不掉,今天我就要他給我跪下!”

男大學生說著,就要伸手拿張揚的水。

張揚當然不答應。

他拿起那瓶水站了起來,戴上口罩,拍了拍安娜的肩膀說

“馬上結束了,你先去外麵等我,我去和大家打個招呼。”

目送安娜出門後,張揚徑直走上講台。

他先把水遞給了剛才那個被扣上“偽史論民科”帽子的男生。

接著拿起話筒

“最後一排,兩個空位左邊、那個戴眼鏡的男生,出列!”

“你剛才一口一個偽史論,讓我這個真正的偽史論者,聽得很不爽啊!

那我今天給你來個暴論

西歐青銅器技術,起源於華夏!”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