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第六百八十七章 朝堂之上
一連說服了錢牧謙和程青鬆兩個朝中威望最高的大臣,這讓他對於應對接下來的局麵,把握大增。
禦林軍兵權在握,又有朝中兩大宿老支持,即便身前是政壇風暴將至,又有何可懼?!
“冬!”
“冬!”
“冬!”
時隔六個月,大明宮之中的景陽鐘在永安二十四年的後一年響起了。
是不是感到時間繞口?
因為朱瞻坤這貨還沒有自己的年號,先帝駕崩,他繼位之時,正值年末,原本是在先君逝去的第二年,新帝可以改元,擁有自己的年號的,但在先帝發喪之前是不能改元的。
故而朱瞻坤要是想改元,就得等到明年末才行了。
而先永安帝已經逝去,永安這個年號又不能繼續用了,所以現在就陷入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麵之中。
所有數著鐘聲數的官員們在數過四十五聲之後都明白其中的含義:天子又駕崩!
不到一年時間,大周的第三位天子駕崩了。
原本因政變而戒嚴的街頭,隨後解除。
城中各官員、士人府邸中響起哭聲。
當然僅限於一般的官員仕子,至於在普通百姓心中,朱瞻坤如何能與先太宗文皇帝相比?!他們隻知道朱瞻坤殺了於延益的這樣的情況,又怎麼會在朝廷詔命未下達之前,替朱瞻坤守孝?!
而原本聽到風聲,打定主意不去參加朝會的官員,在此刻也不得不披麻戴孝走出家中,前往皇城。
這是去祭拜亡故的天子,而非議論朝事。
昨夜、今晨,城中的弑殺之聲不管是官吏仕子還是平民百姓,人儘皆知。
在部分清流看來,楊清源此舉動搖國本,實在是罪大惡極。
平康坊中,一個目光肅穆的翰林院學士穿好了自己的官袍,帶上了為朱瞻坤守的孝,然後與新婚的妻子最後相擁。
此人便是永安二十四年的狀元,宋問嚴,此人剛剛在去年金榜題名,被先太宗點了狀元。
在告彆完妻子之後,宋問嚴正了正自己的官帽,隨後才麵色平靜地走出了府邸,乘上官轎向著皇城而去。
官轎上下起伏,卻遠不能和轎中之中的心情跌宕相比。
曾幾何時,楊清源是宋問嚴的偶像之一,文可治國,武能安邦,不屈於權貴,敢於犯言直諫。
但現在,他卻成了犯上作亂的逆賊,他宋問嚴雖然是一介書生,可也不會畏懼於楊清源的刀兵之下。
國家養士五十年,仗義死節正在今日!
今日便是身死,也要濺楊逆一身丹心之血,斷不可使此等亂臣賊子篡位,奪大周神器。
朝中的清流,有部分就是宋問嚴此時的心態。
君為臣綱,就算主君有天大的謬誤,你也不該弑君犯上。
清流言官,在道德水平的要求上,相對於濁流、武勳,要高出一大截。
到現在這種時候,濁流、勳貴可以將腦袋埋進沙子裡,而一向是正人君子人設的清流們,必須要向前了!
朱瞻坤殺於延益的時候,他們或許不敢和朱瞻坤硬頂,因為朱瞻坤是天子。
可現在麵對楊清源,他們就沒有太多心理壓力了。
不少清流在沒有串聯的情況下,做出了同一打算,怒噴楊清源。
殺皇帝易,聚人心難。
這是楊清源麵對的第一個問題,朝中官員的輿論衝擊。
六部官吏,也走了出來,他們到不像是清流,他們是事務官,一般情況下,乾好自己手中的活才是第一位,和翰林、禦史是不同的。
六部中人最擔心的,便是朝廷的運轉問題。
楊清源弑君一事,短時間內想要解決,難!難!難!
那麼中樞便會亂作一團,而六部作為朝廷政務的執行機關,必然壓力大增。
而皇室子弟,也紛紛出府,大周不過曆經三朝,皇室宗親並不算多。
太宗文皇帝子嗣不旺,大多是太祖的其他子嗣及後人。
皇位自然是與他們無關,可他們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楊清源篡權奪位。
再有便是舊武勳集團的那些人,他們也分為兩派。一是反對派,以普定侯陳環和東川侯胡斌為首,沒錯,就是一死一成擒的那倆。
另一夥是開國四王為代表。四王世襲罔替,與國同休。極少參與到朝中政務當中。他們對於朝廷怎麼處置楊清源,或者說誰當皇帝,其實興趣不大。隻是希望朝廷早點穩定下來。
至於為什麼沒有支持楊清源的?!
楊清源是新武勳集團的代表,還曾經在漕運桉中打壓舊武勳集團,誰會閒著沒什麼去支持他啊!?犯jian嗎?!
中山王府:好像有被冒犯到啊!
朝中重要的勢力基本都在這了。
好像就新武勳集團沒有出場,因為神都之中新武勳集團的人都跟著楊清源造反了,現在正在各司其職呢!
無數的官員向著皇城趕去,或許他們對於昨夜的兵變心中尚存畏懼之心,但是畏懼不代表他們會向楊清源妥協和屈服。
……
四月十四,時值初夏,上午的陽光之中已經帶上一分炎熱之氣。
昨夜戰鬥留下的痕跡,仍然存於神都之內,雖然在禦林軍儘力清掃,但是街巷坊市之間,尚能看見刀痕箭跡,甚至還有未來得及清洗乾淨的血跡。
皇城之中氣氛,極度的壓抑。
清流、皇室、舊武勳、六部諸司等眾官百態,雖然陣營不同,態度不一,但是他們對於楊清源都沒有好感。
沒有人會喜歡一個破壞現有製度的人。作為弑君者,楊清源可以說踐踏了百年以來的君臣秩序、禮法,天然屬於被士林、儒門、主流思想所批判、攻擊的對象。
匹夫一怒,拔劍而起,血濺五步,天下縞素,隻在今日。
這讓權貴們極度缺少安全感。
此刻的皇城之內聚集的眾人,就像是一堆乾柴,隻需要一個火星,就能燃起熊熊烈火。
而這一顆點燃乾柴的火星,很快出現了。
隨著楊清源獨自一人,沒有攜帶一個侍衛邁入皇城之中時,群情激奮,漸呈鼎沸之勢。
而此時,楊清源的心情也不平靜。
自昨夜起兵以來,破宮城,誅昏君,廢魏王,掌禦林。爾後,開始處理兵變之後的大小事宜,一切如楊清源所料。
在黎明前,藏於陰影之中的普定侯陳環和東川侯胡斌,驟然出手,差點令禦林軍大營局麵失控!情況一度十分危急,差點傾覆。直到楊清源親自率軍趕到,才撲滅了陳胡二人的兵變。
此刻的禦林軍大營,已經儘入楊清源之手,神都兵權,儘在掌中。
現在阻攔了楊清源麵前的,就是這些守舊勢力了。
如何去革新?!
他不可能將反對者全給殺了,這不現實。肯定是需要分化打擊拉攏。
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這就是為什麼楊清源從黎明開始一直忙碌到現在,東奔西跑,獲取支持的原因。
就是為了應對此時皇城之中的局麵!
楊清源需要壓服百官,或者說要讓人心順服。
此刻,楊清源孤身一人踏入皇城,讓皇城之中的文武百官,特彆是對於楊清源有深深敵意的那些人,殺機大盛。
他們畏懼楊清源,因為他掌握了神都兵權,但現在楊清源隻有一個人。
藍星之上的明朝,以給事中王竑為首的大臣就曾經在金殿上將錦衣衛指揮使馬順活活打死。
如果楊清源是個普通人,那他的結局會和凱撒大帝進元老院一樣。
可惜,楊清源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而是個文官,特彆正統的那種。
就在群臣激憤上前之時,楊清源不過是澹澹一語。
“肅靜!”
簡短的兩個字,在楊清源的真元作用下,如驚雷一般,傳入每個人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