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抑商的傳統(2 / 2)

清夢醒 哈什納達爾 3900 字 2024-04-14

這個觀點的提出,喪君當然有自己的一套很複雜的理論,簡單來說就是農民,工菝、戰士,才是國家強大發展的根本力量。農民被綁定在土地上,跑不了;工匠必須在工場裡作工,也跑不了。戰士可以跑,但是隻能在軍令的驅使下跑,更是絕對受製於國家的殺人機器。

而且,農民依靠生產糧食為生,不生產糧食他就得餓死,生產了糧食,他就得納糧,國君收到糧食,國君就富強了。

工匠依賴作工為生,他一個月不能正常作工,也會挨餓。他們自己不能生產糧食,也無力囤積太多食物,所以必須依賴國君保持社會穩定,他們才能安心工作。而隻要他們正常作工,國君的各種機械就會得到創新和維護,那麼國君也會富強。

至於戰士,他們攻城掠地,殺死敵人,直接為國君擴張領土服務,是國君最有用的利器。軍隊自己不能生產食物,也不能製造武器,他們必須完全依賴國君供應他們這一切。而他為國君提供的卻是實實在在的領土和大批被征服的勞動力。

所以,喪君認為,農民、工匠、戰士,這三種人是良民,如果他們成為主體,國君也就富強了。

然後,筆鋒一轉,他就開始罵商人了。

他說商人就與這三大主體就完全相反了,商人是賤民、是害民、是**。

商人流動性太強,要想管理好商人必須用極高的成本,那麼國君就會因為管理成本太高而崩潰;如果不加以管理,他那麼他們就會不受約束,成為危險分子。

商人到處走,見多識廣,很難忽悠,如果在平等的地位上貿易,國君往往會吃他們的虧。

商人有錢,有貨物,如果國君不壓製他們,他們就會囤積壟斷,反過來壓製國君。

而且,因為上麵種種原因,,農民、工匠都很容易用所謂的“大義”鼓勵,用“名爵”牽引,最終為國出力,甚至為國君效死,不僅不逃避還引以為自豪和榮耀。但這套對商人是沒用的,他們直接通過貿易獲得名和利,根本不需要討好國君。就算他們想要從國君那裡得到什麼,花錢買就是了,也不需要出力,更不需要出命。

這樣的話,如果商人數量多了,國君的利益就會嚴重受損;如果商人的地位高了,國君的尊嚴就會削弱。

而且,商人其實遠比國家更有能力,如果國君和商人在一個公平對等的地位上,國君絕對是打不過商人的。國君擁有舉國之力,生殺之權,如果和商人對等貿易,不出幾年就會財儘人空。商人會買光國君的土地,百姓也會因為財利跟著商人走。

而失去了百姓和土地的國君,連一個賤民都不如。賤民還可以出苦力換飯吃,實在不行還能放下尊嚴求生。國君出不得苦力,也放不下麵子,一旦失去百姓和土地就隻能自掛東南枝。

所以,隻要有一點可能,也要竭儘全力打壓商人,哪怕把全國的商人都抓起來流放到荒蕪之地,也不能算不仁慈。因為如果商人就是國君天然的死敵。

喪君把問題說得非常嚇人,其實繞來繞去,無非是一個觀點想要國力強大,就要控製好人,如果想要把人控製好,就得消滅商人。

就是在他的這種思想之下,啟因王朝消滅了境內幾乎所有的商人,把所有的百姓都變成了農夫、工匠和戰士。

在完成了這樣的轉變之後,原本隻是一個極貧極弱的低等邦國的啟因子國,迅速發展成為了中土最強大的啟因王國,進而通過兼並其他國家發展成了啟因帝國。

啟因帝國是第一個以帝國自居的王朝。

而他留給後世的影響當然也是極其巨大的,其中一個就是重農抑商。

黛青興起於東土,受中土重農輕商思想的影響並不太強,事實上對於采集、狩獵占有很大經濟比重的黛青來說,商業是他們獲取利益的極其重要的渠道。商人是他們的朋友、夥伴,甚至兄弟。

但是,入鄉隨俗,東土是東土,中土,還是隻能按照中土的傳統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