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除了慶幸自己終於免於一死,更好奇沈葆楨是怎麼守住廣信的。
在了解到沈葆楨守住廣信的詳情後,曾國藩不禁大為感慨,對沈葆楨夫婦的忠義堅貞敬佩不已。
曾國藩可不是普通人,他現在可是黛青帝國能夠成功鎮壓太平光明國的,,最重要的人物,有直接給鹹富帝呈送密折的欽差大臣。對於地方事務。曾國而經曆此事之後,在給朝廷的奏折極儘讚賞之語,褒揚道“近年以來,江右諸城連陷數十座,發匪(指太平光明軍)猖獗,勢如烈火。而思其原因,皆因守土者不稱其職,或未戰先怯,或力弱無能,唯沈葆楨守廣信,實屬奇功,其妻林氏,故林文忠公(指林則徐)之女,剛烈果毅,不讓須眉,有此夫婦,實乃黛青大幸,皇上之洪福。”
有實打實的戰績,又有曾國藩這樣人物的極力舉薦,沈葆楨升官也不成為自然的事兒了。
果然,隻過了一年左右,朝廷便下旨升沈葆楨為九江南道道台,負責廣信、饒州、九江、南康四府的防務,並兼管曾國藩湘軍大營的糧台工作,為湘軍提供糧草供應。
這樣來看,曾國藩明顯有把沈葆楨收入自己帳下之意了。
然而,曾國藩想得太簡單了,沈葆楨根本不是他可以駕馭得了的。很快他就見識到了沈葆楨的過人之處。
兩年後,朝廷下令命沈葆楨將道台官署移駐至九江。
本來這是個很平常的遷衙。因為本來這個九江南道的官署就駐於九江,隻是因為九江後來被太平光明軍攻陷,不得以才暫時移至廣信。可是現在九江已經被黛青軍收複了,那麼重新移回原駐地再正常不過了。
結果,這個再正常不過的行動,卻遭到了巨大阻力。
因為沈葆楨。
倒不是沈葆楨不想遷衙,而是廣信的百姓不同意。因為如果衙門遷走了,那麼沈葆楨也就要跟著遷走了,他們不願意讓沈葆楨走。
為了留住沈葆楨,他們甚至成立了一個“留官局”,迅速籌集了三千餘兩銀子,製定了各種規章,其中最狠的一條是凡有敢為沈葆楨抬轎送其出境者,殺!敢以船載沈葆楨出境者,燒!
沈葆楨還真就沒辦法離開廣信了。
消息傳出,曾國藩大驚,不禁感歎即便是自己也遠不如沈葆楨,不禁為自己一起來想收攬沈葆楨為門人的想法感到羞愧。
然而朝廷旨意難違,民意同樣難違,而且,廣信百姓並不知道,他們熱愛沈葆楨的行為雖然單純質樸,卻正在為沈葆楨招來大禍。
沈葆楨太得民心了。
已經引起了頂頭上司,江右巡撫伊爾根九峰大人的忌憚。
從姓氏就能看出來,這位伊爾根大人是一個固山子弟,而作為黛青“自家人”的固山子弟對於沈葆楨這樣的南土西尼人士是最警惕的。
這種警惕,有時簡直就是一種敵視,其程度甚至超過對當時正在大片大片啃咬黛青版圖的太平光明國的敵視。
這也難怪,自從黛青入主中土以來,固山官員,尤其是做麼督撫一級的固山出身官員,二百多年來世代相承的習慣就是監督和敵視南土西尼官員。倒不是監督他們是不是有什麼不法行為,而是要警惕他們是不是深得民心。因為一旦他們贏得了人心,那就有可能會利用民心來反叛對抗甚至推由古倫人建立的黛青王朝。
那還是在鹹富年間,朝廷重臣和地方督撫,大多數仍然是固山官員。儘管隨著固山軍團和綠旗軍團主力的覆滅,鹹富帝已經不得不啟用曾國藩這樣的南土西尼人精英,用以征召南土西尼百姓做為鎮壓太平光明國的主力。
但是二百多年的思維習慣是不那麼容易打破的,麵對沈葆楨這樣深得民心的南土西尼地方官的出現,身為固山官員的九峰,還是感到了極大的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