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拆分北洋大臣(2 / 2)

清夢醒 哈什納達爾 4245 字 2024-04-14

無論是誰,也不能無視洋人的存在和影響力,而在黛青官場上辦好事情。而如果一個官能夠通達於洋務,那麼他也就必然“無往而不利”。

原本,恭親王總理事務,無論南洋大臣還是北洋大臣,都是他的門下屬臣。而恭親王本質上還是洋務歸洋務,他也沒有小集團,並不會利用洋務謀求個人權力。

但是隨著恭親王與兩宮失和,洋務大權逐漸被分解下放。而接手這些權力的官員,很多就開始挾洋人以自重了。

比如李鴻章這樣的。

李鴻章是以北直總督的身份兼任北洋大臣。

北洋大臣,全稱是北洋通商大臣,最初稱為三口通商大臣。所謂三口指的是北直的翔津,東齊的登州,東奉的牛莊三個沿海港口城市。三口通常大臣負責管理上述三地的通商、洋務,兼辦有關外交、海防、關稅以及官辦招商、軍工等事宜。

這個職務的權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但是原本因為隻是各國事務處所節製的一個職務,一切行動最終要受總理各國事務處的恭親王奕欣所掌控,所以問題還不很突顯。

但是,共治九年(光元1870年),朝廷將三口通商大臣從各國事務處係列中裁撤,又將其職權全部移交給北直總督兼管。並為其頒發欽差大臣官防,稱北洋通商大臣。一般簡稱為北洋大臣。

北直總督本身就掌握了巨大的地方權力,可以在北直省的範圍內招商營建,並且掌握了全省綠旗軍團的兵權。再加上北洋大臣加持,於地方權力和洋務大權於一身,於是這個位置也就變得異常強大了。

而李鴻章,就掌握了這個職務。

當然,能爬到這個職位上,李鴻章一路走來可是很不容易。

自從以淮軍入滬起家,首先李鴻章獲得的職務是直接照管著滬上的江南巡撫。然後隨著戰功累積,被授予太子少保的頭銜並賞穿黃馬褂。

而後,在完全平定太平光明會之後,不僅獲得了一等伯的爵位,賞雙眼花翎。而且職務上也直升為兩江總督。同時與朝廷頂層權貴開始了甜蜜的深度接觸。

不久,在獲得各方支持的情況下,李鴻章奏請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這座當時全國最大的軍工企業的成立,被認為是黛青洋務運動的真正開始。而憑借著強大的軍工支持,李鴻章得以代替曾國藩受命欽差大臣,全麵負責剿滅綹子軍事宜。

綹子軍被鎮壓的過程中,好兒勤親王陣亡,大量好兒勤王府軍將士犧牲。而這也意味著原本作為黛青帝國軍事基礎的古倫-塔拉同盟中又一支強大力量被消滅了。朝廷也更加依賴李鴻章及其淮軍集團了。

共治七年,李鴻章憑借剿滅綹子軍的軍功,被升職為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

至此,李鴻章進入了黛青帝國的最高行政權力層級——朝廷內閣。

兩年後,李鴻章調任北直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取代恭親王成為洋務派的新首領。一上台,就乾了幾件大事兒。

其中最可圈點的有三件大事,一是選派黛青幼童赴花旗國留學,第二件是創辦輪船招商局,第三則是督辦北洋海防事宜。

此外,諸如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均有許多建樹。

這些事情都辦得很漂亮,正是憑著這些過人的政績,當然也是憑著李鴻章被授予文華殿大學士,終於達到了“殿閣大學士”這個文官之首的崇高地位。

可以說除了兩宮四王那樣的頂層皇室掌權者之外,整個黛青帝國權力最大的人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