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秉恬與人交往非常真誠,而且一身正氣從來不摻與任何朋黨。每每遇到朝會時,一定侃侃而談,直陳國法大義。具體做事的時候,更是勤奮用力,凡是交到他手上的事務,沒有一件不及時處理的。他就是這樣努力認真的做好自己手上的工作,哪怕因此得罪上司,也絲毫沒有任何改變。
卓秉恬不怕得罪上司,卻非常關心民間疾苦,也樂意為民請命。有一年,他出任東齊省監察禦史,路過北直省,結果發現北直地方的官吏,借著編保甲戶籍的機會,敲詐地方百姓。雖然他隻是路過的官員,卻還是上書朝廷,請求派出官員加以處理。事情很快得到了回應,德光帝派出欽差大臣,處理了這一問題。後來南豫省遭災,卓秉恬了解到一些地方官府救災不力,導致饑民載道,他又立即上奏朝廷。結果和上一次一樣,立即被德光帝重視對待。
卓秉恬這種工作態度,政績肯定是相當高的,但是也對整個官場構成了一定危險。因為大多數官吏既沒有他那麼勤奮,更沒有他那麼強的智商和能力。本來大家水平都不高,互相維護,得過且過。他一來,明察秋毫,皇帝和百姓固然是高興,但是一些水平比較差的官員卻是叫苦不迭。
而卓秉恬的這種風格,也毫無保留的傳承給了六皇子奕訢。
奕訢自幼聰明,而且武功也極好“天資聰穎,能文能武”,而且見識非常高遠。
比如,黛青在福壽膏戰爭中敗給吉利帝國之後,包括德光帝和奕詝在內的絕大多數黛青人的反應都是傷心、難過、屈辱、鬱悶、憤恨。唯有當時年僅九歲的奕訢,卻認為“淚滿青衫不如奮而務實”、“當習夷人之技以製夷。”從此開始積極查考西洲的各種資料,苦心鑽研。這種鑽研不僅甚至產生了一個副產品,那就是奕訢經常裝扮成修表匠,到鐘表修理的店鋪“打零工”專門修那些難度最大的西式鐘表。至於各種西式武器,更是被他玩得精通。
以奕訢這樣的才能,如果能夠繼承皇位,或許黛青的命運真的就是另一個樣子了。但是,至少對於b位麵的黛青來說,奕訢敗給了奕詝,與皇帝的寶座失之交臂。
奕訢會輸,主要是因為兩個事件,或者說兩次考試。這兩次考試,如果是正常的評分標準,奕訢都是妥妥的高分成績。可是,德光帝也好,整個黛青的主流觀念也好,從來就沒正常過。
第一場考試,是一次狩獵。
當時,德光帝仍然像之前的曆代黛青皇帝一樣,每天到塔拉皇家園林“避暑”。避暑期間除了正常的朝會、議事。還要舉辦貴族集會,集會上將召聚塔拉各部貴族,進行宴會、歌舞、圍獵等貴族活動。
在這些活動中,圍獵活動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因為通過這項活動,可以向崇強尚武的塔拉人展示黛青朝廷尤其是皇族子弟的武力。而隻有充分的展示了武力,才能維護黛青帝國朝廷在塔拉人心中的“大朝上邦”的地位。
正因為圍獵活動有如此重大的意義,所以對於在圍獵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勇士,往往也會得到皇帝的特彆重視,相當於打通了自己的美好前途。
所以,這項活動也是黛青上層武士,尤其是皇族子弟們競爭的一個重要平台。
而在奕詝與奕訢競爭處於最關鍵的時候,剛好舉辦了一次圍獵活動。任何人都知道,這將是公開的較量。
卓秉恬告訴奕訢,拿出你真正的實力來,讓你皇阿瑪看到,你是黛青皇族子弟中的第一巴圖魯!
對於這場較量,奕訢胸有成竹。卓老師讓他證明自己是第一巴圖魯,這當然不是狂妄,而是對自己實力的真實了解。
奕訢本來就有塔拉人的血統,他的母親靜貴妃是塔拉人,而且是巴圖爾可汗的嫡係後裔。所以自幼奕訢就對於騎射有著非常的天賦和興趣。而且,奕訢從小就接受了黛青最優秀的騎射師傅的精心調教。此時奕訢的騎射功夫,僅僅不如那些最頂級的經曆過屢次戰鬥的百戰英雄,麵對幾乎所有的皇族子弟,都可以說是穩穩的必勝,更不用說奕詝了。
因為小時候曾經騎馬摔傷,奕詝不僅害怕騎馬,甚至因為在受傷後留下了殘疾——奕詝是個跛子!
圍獵一開始,奕訢就好像激活了體內塔拉的血脈一樣,縱馬馳騁,百發百中,很快就收獲了大量獵物。當奕訢把這些獵展示出來的時候,不僅得到了德光帝的稱讚,而且收獲了在場所有塔拉貴族的熱烈歡呼。塔拉人一向崇尚勇武,奕訢此舉一下子收獲了塔拉的人心。
當然,塔拉貴族擁護奕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奕訢算是他們的遠房外甥,大家都是自己人啊。
武力加外戚,這是雙重加分,如果是在一個標準正常的考試中,奕訢肯定是穩贏了吧。
可惜他想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