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光帝一共有九個兒子,除了被踢死的皇長子奕緯,以及夭折的皇二子奕綱和皇三子奕繼,共有六個兒子長大成人。
但是到德光帝在位二十六年,六十六歲的時候。德光帝的身體已經非常衰老,生命已經走到了最後時光。而此時年齡最大的皇四子奕詝十六歲,皇五子奕誴十六歲,皇四子奕訢十三歲,餘者皆不滿七歲,尚屬幼童。
因此,未來黛青皇帝的選擇,就隻能在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這三個兒子中產生了。
而皇五子的母親祥妃,又是一個極不受寵的,甚至被降為祥嬪。子以母賤,皇五子奕奕誴也因此從來沒有得到過德光帝的喜愛。甚至討厭到一個程度,就是將其出繼給德光帝無後的弟弟惇親王綿愷為嗣。既然已經出繼了,法理上就不能算是德光帝的兒子了,因此皇五子不能參加繼承權的競爭,直接出局。
這樣,未來皇位的爭奪者,就隻剩下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兩人了。
奕詝的生母是全妃,一直深得備光帝的寵愛和信任,甚至一度掌握整個後宮。可惜她的壽命太短,在生下奕詝兩年後,就一命嗚呼了。
失去生母的奕詝非常可憐,如果沒有人照顧將無法生存在勾心鬥角的後宮之中。可是這個時候,奕訢的母親靜貴妃卻用溫暖的胸懷接納了繈褓中的奕詝,擔負起了撫養奕詝的責任。
所以,奕詝和奕訢雖非同母所生,卻是同母所養,因而兄弟倆的感情相比其他人更加深厚,而且所受的資源也相差不無幾。
甚至於德光帝一時之間很難決斷在兄弟二人中選擇哪一個做為自己的繼承人。
兩個人最大的區彆是他們的師傅的差異。
奕詝的師傅是杜受田,奕訢的師傅是卓秉恬。
這兩個人的差彆非常之大,進而也影響了兩位皇子的成長。
杜受田,至純孝。
杜受田是杜家的獨生子,因而孝順父母的責任也就全都落在他一人的身上。
杜父五十歲的時候,突然患病,一連十幾天昏迷不醒,蘇醒後又臥床不起幾個月之久。在此期間,杜受田為父親延醫請藥,端水喂飯,累了就在父親床前打個盹,幾個月裡一次都沒有上床休息過。杜母去世的時候,杜受田悲痛欲絕,可是他又因為父親看見自己失態會更加傷心,於是就隻能偷偷的哭,每天極力寬慰父親正常飲食,自己卻因為傷心過度茶飯不思,幾天裡居然熬的骨瘦如柴。
杜受田儘管十七歲就得中秀才,二十四歲就高中舉人,本來在仕途上完全可以少年得誌,大展前途。可是黛青的製度,做官必須離開家鄉千裡之外。杜受田不想父母為自己奔走他鄉,更不能為了仕途而放棄堂前儘孝。就拒絕出任官職,一直守在父母身邊。
一直到三十七才參加會試,四十歲的時候才出任翰林院編修一職,開始真正出仕為官。
也就是說,杜受田是一個把家庭、親情、孝道,看得比仕途、功名,重得多的人,為了家人,為了親情,為了儘上孝道,他完全可以不要功名官職。
這樣的人物,在任何時代,任何行業,都是非常罕見的,然而這樣的人在黛青帝國,尤其是中土,也是最令人敬仰和推崇的。
因為中土西尼自古尚孝,上自天子下至走卒,都認為“百善孝為先”。哪怕一個人沒有什麼特彆的才能,沒有什麼突出的業績,隻要他有超出常人的孝道,就足以讓他獲得天下人的共同敬仰。
在杜受田的教導之下,四皇子奕詝也很自然的在孝道方麵,遠勝於其他所有的皇子。德光帝也經常感動於奕訢的“純孝”,甚至因此忽略了奕詝在其他很多方麵的缺點。
相比之下,六皇子奕訢的師傅卓秉恬,就更多的體現為一個“能臣”、“乾吏”。
卓秉恬自幼機敏聰慧,二十歲已經得中進士,進而被選為庶吉士,一年後又被授予翰林院檢討之職,專修國史。不久又出巡秦西省,主持當地的科舉鄉試。後又回京出任禦史、給事中、鴻臚寺少卿、順天府府丞,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內閣學士。期間又主持過一次江南科舉。然後又升為禮部侍郎,再外放地方為江南學政史、再回京升為左都禦史兼順天府府尹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