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宮中邀請(2 / 2)

清夢醒 哈什納達爾 3585 字 2024-04-14

因為,好鋼就得用在刀刃上。

朝廷就是要用曾國荃的殺伐果斷,來處理晉西的嚴重災情。

原本朝廷的想法是,災情可能會引發動亂,萬一有事,隻有曾國荃這樣的猛將才能鎮壓得住。

可是出乎很多意料的是,曾國荃來到晉西之後,一改從前殺人如麻的作風,反而愛民如子。

事後,曾國荃曾經解釋自己的作法從前上陣殺敵,當然是殺得越多越好,可是現在抗災是為了救民,當然也是救得越多越好。百姓就好比是軍隊的官兵,一個好的統帥自然是要愛兵如子,竭儘全力保全每一個生命。

結果,曾國荃不僅不鎮壓百姓,反而拿出軍閥派頭,大手一張,向朝廷要錢要糧。曾國荃的理由很直接出了錢糧,救活百姓,百姓會忠於朝廷;不出錢糧,百姓要麼餓死,要麼造反,不管哪一樣,最後朝廷還是要花錢,而且還會失去百姓的愛戴。而且,曾國荃說了,自己既然已經到任,就絕半途而廢。這個晉西巡撫一定要當到災情結束才肯走,朝廷不要想現在把他調任彆處。

到了這個地步,朝廷也隻能認了,乖乖拿出錢來。

可是朝廷能拿出來的錢也是非常有限的,於是曾國荃就奏請朝廷,大幅減免緩延晉西的賦稅,削減晉西農人的勞役差使。可是這樣還是不夠,於是曾國荃又開始向左中棠、李鴻章、丁日昌等這些自己昔日的同袍、同僚,伸手要錢,凡是他能夠聯係上的,都被他借了個遍。

就是這樣,可也還是不夠啊。當時晉西受災的人口有五六百萬之多,每天至少也要三萬石糧食,才能控製住餓死人的速度。

曾國荃這時候也已經被逼到了絕路上,可是他又絕不肯放棄。情急之中,他突然想起了當年與哥哥曾國藩一起組織湘軍鎮壓太平光明軍時的做法。當時朝廷隻給了曾國藩一紙空頭聖旨,也就是允許曾國藩在家鄉征招鄉民成立團練。然而朝廷雖然給了所謂團練的建製名頭,軍費卻是沒有的,得讓曾國藩自己想辦法。當時曾國藩也是形勢所迫,就奏請朝廷給予自己開設捐納之權。

所謂捐納,說白了就是賣官鬻爵。

湘軍能夠最終打敗太平光明國,一定程度上正是靠著“厚餉養軍”的製度作為基礎保證的。也正因為此,軍費開支非常大。而這錢,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靠著賣官得來的。

晉西商人是當時黛青最有名的商幫。中土的傳統是重農輕商,商人即便再有錢,社會地位也不高。所以一旦商人發了大財,都會想方設法改換門庭,花大錢給自己穿上官衣,用以提升社會地位。

所以,這招對於晉西來說是非常適合的。

於是,通賣官鬻爵,曾國荃為晉西籌得捐銀高達一千零二十九萬兩,糧食三百萬石,這筆收入全部被用於救災,是所有救災款項中最高的一筆。

不管怎麼樣,就是靠著他這樣的苦苦支撐,硬是維持著晉西沒有因為災情而走向崩潰。

曾國荃統籌晉西全局,自然也非常清楚李伯約在晉西所做的一切。起初他總覺得這些洋夷沒安好心。數十年來,黛青帝國吃儘了洋人的苦頭,現在黛青有難,洋人不落井下石已經算是難得,又怎麼可能真心相救?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李伯約真的是毫無私心的純粹來救人的。

再後來他甚至聽說,李伯約對於包括其祖國吉利國在內的西洲列強對黛青的罪行持反對態度,也就對李伯約以及內陸會的看法大為改觀。想到之前在鎮壓太平光明國的時候,也有洋人組織洋槍隊相助黛青朝廷軍,不禁學感慨人性之複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