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玉米是個辛苦活,因為玉米葉帶著細細的齒輪狀,一不小心就會把手、臉和脖子化成一道道痕跡,忙碌一天下來,還會渾身發癢。
薑青黎在黃小鳳等經驗人士的提醒下,穿上長衣長褲,還在頭上包了塊頭巾。
一早上,大家紛紛背上背簍出發趕往玉米地。
雖然,河灣大隊有牛車和拖拉機,但是牛車和拖拉機是沒法到地頭的,停放的地方距離地頭有一段不短的距離。
掰下來的玉米得先放背簍裡,裝滿一背簍就背到拖拉機和牛車停放的地方,倒到拖拉機和牛車裡。
以前,陶雲貴開拖拉機的時候,總是把拖拉機開到目的地就不見蹤影,等快裝滿一車的時候才回來,慢悠悠地把玉米拉到曬穀場,整個大隊沒有比他更悠閒的。
現在開拖拉機的換成了陸川柏,兩人的差距一下子就體現出來了。
陸川柏會一直在拖拉機邊上等著,有人把玉米背過來的時候,他會幫著將玉米卸下來倒進車鬥裡,讓大家喘口氣。
河灣大隊有一輛拖拉機和兩輛牛車,牛車是一村分一輛,拖拉機則輪流來每個村一天。
大家早上五點鐘上工,中午十一點半才下工,知青點負責當天夥食的人提前半個小時下工回去煮飯。
中午吃了飯,可以休息一段時間,一直到下午三點才開始上工,剛好錯過中午太陽最猛的時候,下午三點上工然後一直做到天黑。
為了調動大家農忙時節的積極性,每年的雙搶和秋收時節,大隊都會給村民們算雙倍工分。
所以,雖然有些苦和累,但是為了這多出來一倍的工分,大家都非常賣力。
一天下來,大家累得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了,吃了飯簡單洗漱一下躺床上就直接發出打呼聲。
收玉米這個活兒一直持續差不多兩個星期才做完,這還沒算掰玉米的活兒,掰玉米得再往後推。
收完玉米就要馬不停蹄地收稻穀,如果說收玉米辛苦,那收稻穀比收玉米還要辛苦很多倍,收玉米是可以直著腰,隻要動手然後還有就是背的時候比較累。
收稻穀無論是挑稻穀的人還是割稻穀的人都非常累人。
割稻穀分工更明確,有人負責割稻穀,有人負責捆綁稻穀還有人負責挑稻穀。
負責挑稻穀的都是壯勞力,一擔稻穀大概一百到一百二十斤,來來回回得挑一整天。
割稻穀的得兩腳岔開,微微屈膝彎腰然後一手抓著稻穀一手揮舞著鐮刀,此外還要忍受著手、臉、脖子上被稻穀葉子割出一道道印子,以及要小心使用鐮刀不能割到手和腳。
割稻穀是公認的廢腰,在地裡一彎腰就是一整天,忙活一天下來,腰都不是自己的了。
捆綁稻穀的一般都是半大的孩子,捆綁工具就是割下來的稻穀,把有麥穗的一頭用特有的方式綁起來,展開成一字,再把割下來的稻穀摟到繩子裡捆綁起來。
這樣還沒完,稻穀收好之後,還要拉到曬穀場去進行碾場,把稻杆和稻穀分開,然後繼續將稻穀曬乾收進倉庫才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