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步完成之後,先不要直接放在火上蒸,而應該蓋上鍋蓋,靜置一段時間。
這個步驟叫做“醒麵”,又叫“餳麵”。
“醒過”之後的麵團,會更加柔軟細膩,蒸製出來的食物外形與口感也會更好。
在室溫下“醒麵”也可以,但是如果放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的話,則“醒麵”的效果更佳。
所以,黎錦才在鍋裡倒入開水。這樣做,是人為製造一種溫暖濕潤的環境,加速“醒麵”的所需時間,並且改善“醒麵”的效果。
“醒麵”大概要花去一炷香的時間,再不耐煩急著完工,也最好等上一盞茶的時間。
所以,這段時間,先做些彆的事情吧。
黎錦想起了早上剩下的那些麵條,做炒麵是不夠的,隻能做成些零食了。
她找了個小一些的平底鍋,先熱一下鍋,之後在鍋裡倒入一層油潤鍋。
當鍋中的油稍微燒熱的時候,黎錦便用筷子挑起幾根麵條,小心地放在鍋裡,讓麵條自然地形成類似小餅的扁平形狀。
鋪出了第一張小餅之後,再夾起幾根麵條,讓它形成另一張小餅。
這樣挑上過幾次之後,剩下的麵條便都鋪在鍋裡、成為小餅的形狀了。
黎錦蓋上了鍋蓋,但時不時又掀起來,隨時看看小餅的狀態。
這個過程的時間是非常短的,所以不能鬆懈、更不能離人。
經過感覺難以計算的短暫時間之後,小餅的底部已經凝固了,黎錦便將小餅逐一翻了個身。
剛煎好的小餅底部,顏色是金黃色或黃褐色的。
它的顏色,與煎製的時間、以及放在鍋裡的位置有關,隻要色澤變黃了,而且沒有煎糊,就都是正常現象,不用在意。
翻身之後,再這樣煎上一小會兒,最好再給小餅翻個身。這一次,數十五個數就可以了。
數過十五個數後,黎錦就用筷子把鍋中的小餅都盛進了碗裡。
小餅之上撒上些適量的胡椒粉和鹽,再用筷子反複翻動一會兒即可。
至此,這種“麵條煎餅”就做好了。
名字雖說叫“麵條煎餅”,但其實算是著名小吃“饊子”的變種,口感也十分神似。
“阿誠,來吃這個吧。”黎錦招呼阿誠,讓他先來與自己一起吃下這些新出鍋的零食。
炸饊子所需的用油量太大了,黎錦可舍不得,所以麵條煎餅是煎出來的。
煎製的時間不長,用油量也算是不多,黎錦覺得這麼做,還算讓她不太心疼。
這種麵條煎餅的口感,與其說是酥脆,不如說是外酥裡軟。
隻是在表麵有一層誘人的金黃色外殼,但裡麵的部分還是柔軟細膩的。
加入椒鹽之後,能夠讓麵條煎餅吃起來更加有滋有味。不至於